李曦李静
(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近百年,最早的中国艺术歌曲记载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古诗歌和琴歌。真正发展起来的中国艺术歌曲则是自20世纪年代初由我国的音乐爱好者在结合西方的创作技法及中国经典古诗词后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体裁精致、旋律优美,通过高雅的诗词和浪漫的钢琴旋律相结合,来表达及抒发创作者的情感;在体式表达上主要可分以下三种:(1)将西方创作技法和中国经典古诗词相结合;(2)将传统民间小调同古诗词相结合;(3)第三种则是将现代诗词或白话同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
因为中国艺术歌曲其独特的音乐体裁,决定了其在发展过重起到了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正慢慢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和真确的世界观都需要通过精心的培养,而音乐教育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且因为艺术歌曲这一特殊的音乐体裁,将中国古典诗词同西方及法相结合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如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等歌曲,通过学习者一系列的歌曲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歌曲中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拓展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智能素质以及音乐素养打下更好的基础。
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往往都具有较强的民族气息。其创作题材往往都取材于民族解放斗争,创作者所创作出的艺术歌曲都抒发了对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爱国情感,如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青年惊醒曲》、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等等。学生在通过学习这一系列作品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了解到现如今的生活是革命前辈辛辛苦苦所拼下来的,让学生珍惜当下,为中国民族复兴而努力和奋斗。
当今社会正风行“快消费”的音乐文化。实际上,很多音乐都是缺乏文化内涵和音乐素养的快消费时代下的产物,这些音乐正在慢慢的侵蚀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而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更应当认识到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艺术歌曲是国家的文化瑰宝,需要年轻一代的青年们去学习、研究并发扬光大。
目前高校课堂应当注重课程的使用综合性,而不是仅仅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高校要重视对课程的探索及改革,加强声乐教学中理论综合课程的设置,突破声乐教学课程的单一性,将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如钢琴伴奏、合唱训练等。如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所在。
如今社会,有以下几大歌曲体裁:传统民歌、歌剧选段、流行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而在中国艺术歌曲的表演性上,对演唱的艺术修养、演唱技巧、文化内涵和舞台表现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中国艺术歌曲中的雅歌中的词大多出来自于中国经典的古代诗词如《枫桥夜泊》、《念奴骄·赤壁怀古》、《阳关三叠》等等艺术歌曲。因此,若想加强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课堂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分析并充分的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性,就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
高校声乐教学课堂应加大艺术实践活动的力度,多举办艺术节活动、声乐实践和艺术实践项目,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举办音乐艺术节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群众了解中国艺术歌曲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雅艺术的传播力度,促进艺术歌曲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最后,抛开课程的设置,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高校声乐课堂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发展并提高中国艺术歌曲在我国地方高校声乐课堂乃至于音乐文化市场地位势在必行。而高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应当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