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农村文化精准建设研究
——以东莞市大朗镇对口韶关乐昌市精准扶贫建设为例

2019-04-08 05:20庹进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准群众文化

庹进泉

(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77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的文化生活向往不断增强,如何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做好精准文化建设。

本文以东莞市大朗镇对口韶关乐昌市精准扶贫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精准建设为例,旨在把农村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建强建大,让民族文化这朵奇葩熠熠生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发挥领航作用。

二、东莞市大朗镇对口韶关乐昌市精准扶贫建设情况介绍

自全省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东莞市大朗镇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瞄准“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措施,做到领导、人员、资金、项目、措施五落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大朗镇对口帮扶乐昌市廊田、五山等4个镇(街)共10条相对贫困村,贫困人口共374户126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70户1075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104户185人。围绕上级各项目标要求及工作部署,我镇积极动员,认真谋划,压实责任,紧盯贫困村,瞄准贫困人口,扎实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

截至目前,共计整合到位帮扶资金约1814.61万元,完成危房改造28户,落实到村帮扶项目28个、到户帮扶项目3983个,文化帮扶项目2个。

三、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农村文化精准建设的现实性

(一)韶关乐昌市基本情况

韶关乐昌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粤北边陲,毗邻湖南,是珠三角辐射内地和内陆各省区进入广东的“桥头堡”,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全市总面积2419平方公里,下辖16个镇、1个街道和2个办事处,195个村委会、20个居委会。截至201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2.99万人,城镇户籍人口26.14万人,城镇化率51.64%。

乐昌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70%以上,境内通行客家语,此外还有白话(粤语)、长来话、北乡话、黄圃话、皈塘话、莲塘话、梅田话、蓝山话、楼下话、连滩话和船民话以及瑶族讲的勉语方言。不同的语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精准文化扶贫,值得思考。

(二)近年来乐昌市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建设取得成效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取得成效

目前,市镇村三级图书馆(室)全天侯开放,全年到馆人数达40万余人次,图书外借人数330万人次,电子图书馆下载15万余册,成为群众性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阵地。市图书馆接待阅读群众约11.3万人次;市文化馆组织书画作品展等接待参观群众约8万人次;博物馆依托乐昌革命文物展、乐昌商周至秦汉文物展接待参约观群众14.9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9万人次。

2.加强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

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精心打造了乐昌主题歌曲《快乐昌胜》,花鼓小戏《一双高跟鞋》参加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获铜奖;花鼓小戏《一双高跟鞋》、小品《曲线疗法》获得韶关市戏剧曲艺花会银奖。《曲线疗法》被韶关市推荐参加广东省廉政小品大赛。欧伦彬、白和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敬业奉献”工作者;欧伦彬被评为广东省宣传文化能人。

(三)近年来乐昌市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乐昌市文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建设上存在一些困难。

1.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滞后

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不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办公及业务用房经过修缮后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配套设施滞后,“数字化服务”设备匮乏,群众文化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化资源的鉴赏,远程培训指导等服务无法开展,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些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建成,但大多数村委会都是采取和其它活动场地并用,如: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等一切并用,专属文化活动场地的寥寥无几。

2.专业人才缺乏,精品力作较少

群众文化及艺术工作专业性强,尤其是在文艺创作方面,需要一定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新平县有不少的专业创作人员相继退休,新进的工作人员创作技能欠缺,又无资金培训,群众文化及艺术工作面广量大,创作人员十分紧缺,文艺创作水平不高,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精品不多,成为制约打造地方文艺精品力作的主要问题。新进人员新点子不多,缺乏创新精神,文化下乡到村一级巡回演出甚少。

3.资金保障不足,制约工作的开展

如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两项惠民工程等没有安排专项经费,制约了各项文化工作的开展。

四、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农村文化精准建设的选择性

习近平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因此,抓好文化事业的“输血功能”和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是精准文化扶贫的关键所在。

(一)抓文化产业的助推经济发展

文化精准扶贫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性举措,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能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

根据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通过文化精准扶贫,扫清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思想观念制约因素,修建和完善文化基础设置,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而且更好服务和推动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抓理论学习,激发内生动力

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思想,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贫困地区发展虽离不开国家、社会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根本还要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地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社会帮扶上。如果是这样,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要求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不断加大帮扶力度的同时,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抓群众实惠,做好各类培训

文化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基层群众,由于群众受教育程度不一,对文化需求也应有所区别。在文化精准扶贫时,要为群众送去必要的农业科技文化,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致富能手授课,为贫困户解决政策和技术难题,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新型劳动技能,服务于现代化生产;也可以为群众送去生活百科知识,在怡情养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为群众送去休闲娱乐文化,让他们在感觉疲惫之余,也体验到劳动之外的轻松和快乐。如此,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去什么,送去的精神粮食不在“高大上”上作文章,只在实际管用上花心思。

(四)抓励志教育,提高精神境界

为基层群众送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在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逐渐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劳动素养,从而增强生活自信。因此,我们进行文化精准扶贫,一定要在合理引导群众励志教育上下功夫。将“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贯穿于脱贫教育宣传始终,结合十九大精神宣讲,“三下乡”活动抓好“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教育贫困群众知恩图报,感党恩、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脱贫信念。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树立典型,就会带动一片、激励一群、形成一批,能形成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赶有目标的引导辐射作用。

五、结语

总之,文化精准扶贫一定要抓好文化事业的“输血功能”和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打赢脱贫攻坚战,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精准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精准的打铁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