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文化结构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甘肃省实际为例

2019-04-08 01:20:18马中良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马中良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甘肃多元文化形成的背景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中西交通要道,特别是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使得甘肃成为中华民族中原文化与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华夏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华夏民族早期的文明,诸如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还有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等,均分布在甘肃大地上。随着北方游牧民族进入甘肃,华夏文明的中心逐渐南移、东移,代之而起的是游牧民族文化在甘肃的轮番崛起,早在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河西一线就有匈奴、鲜卑、羌、氐、汉等诸多民族杂居相处,并曾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十几个政权,如西秦、北凉、西凉、回鹘汗国等。至明清时代甘肃成为关隘重地,南方大量移民随着军屯制度迁入甘肃,促进了甘肃本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使得现今的甘肃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境内有汉、回、藏、东乡、蒙古、裕固、保安、撒拉、哈萨克、满等55个民族杂居,其中世居民族有十多个,他们为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民族交融的舞台。兼容高原农耕、牧猎文化为一体而形成的黄河文化,使周、秦文化更具广博的包容性;古代许多古老民族,在这里聚散、停留、迁徙和生息,使甘肃成为汉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荟萃之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甘肃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以经济贸易为载体,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并蓄,留下了种种优秀文化遗迹。

以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三大源流,形成了甘肃独有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并以博大精深,雄浑多姿的主体内涵,包罗了中国西部文化的种种要素,成为西部文化的典范。生活在甘肃的各个民族,自古以来在世代共同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尽管语言、文化、习俗不尽相同,但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既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创造了香包绣制、剪纸、河州贤孝、河西宝卷、花儿、藏族民歌、东乡族民间文学、哈萨克族弹唱、裕固族民歌及各少数民族传统婚礼等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甘肃多元文化的特色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共搜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两万多条,涉及17个门类,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来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遍布在全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区、市)。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和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其文化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如按地域来分,可以分为黄河文化、黄土高原文化、河谷山川文化、沙漠戈壁文化;如按生产生活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军垦移民文化;如按文化形态来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祭祀文化;如按民族来分,可分为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东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这里由于篇幅的原因,简单以地域划分为标准,对甘肃多元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以简要的分析。

(一)黄河文化

甘肃省会兰州是最具黄河文化代表性特征的地区之一,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点,四周群山环伺,沟壑纵横,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是唯一流经的省会城市。经过长期的切割下沉,形成了两山夹一沟、依山傍水的河谷串珠状地貌特征。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依河而居,耕牧渔猎,筑屋制陶,创造了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多元文化相结合的黄河文化。历史上的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同时又是一个移民城市,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十分发达,历史上的征战、军垦、屯田、经商、开疆、建业,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兰州的地域名称、生活习俗、语言结构、饮食服饰、建筑园林及其思维方式、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留下了交流融合的印记。兰州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在兰州地区广泛流传的太平鼓粗犷豪放,体现着兰州劳动人民的质朴,其打法和舞步花样繁多,它承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流传于永登一带的硬狮子舞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是丝路文化的有力见证。永登苦水内容丰富的“二月二龙抬头”社火是历代来自不同地区移民文化的真实写照和缩影。羊皮筏子,作为黄河上游独一无二的运输工具,历史悠久,民俗信息十分丰富,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焕发着新的生机。

(二)黄土高原文化

甘肃的陇东一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山、川、塬兼有,梁、峁、谷相间。勤劳的陇东人民千百年来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居住在窑洞里,创造了与黄土风情紧密相关的窑洞民居等各种文化形式。同时,它又是各种文化滋养、产生、发展的土壤和源泉。陇东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别具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粗犷古朴。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堪称黄土建筑之奇,民居文化之宝,陇上景观一绝;还有庆阳“四绝”: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民俗等。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平凉泾川的西王母文化在博爱、和平、亲和、长寿、美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想象力、天人合一、同殇生灵、生态环境诸方面,都以独特的艺术和美学成就形式,哺育着一代代后辈儿女。

(三)河谷山川文化

甘肃的南部地区是典型的河谷山川地貌,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气候条件相对比较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独特的地形特征形成了这一带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甘肃南部几个地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是当地回族、汉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一种民歌。它是多民族交错聚居地民族融合的产物,是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产物;它表达的是唱歌人心中的喜、怒、哀、乐,忧伤与悲愤、高兴和欢乐,在抒发歌唱者的情感和调节心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精神补偿作用;它是中国西北高原上的绝唱,是生活之歌,爱情之歌,生命之歌,它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陇南礼县的井盐制作技艺集中体现了先秦时代广大人民的智慧,推动了盐官商业重镇和盐官骡马市场的形成。甘南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文化,诸如“插箭节”、“香浪节”、“采花节”等等,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与各民族的历史交融中逐渐形成的以原始娱神为内容,以具体的祭祀庆祝和纪念仪式为形式,包含原始宗教遗留和民间歌舞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群众集体参与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临夏永靖傩舞显黄河三峡之灵秀,雕刻葫芦带着河州人的聪明和才智,回族砖雕是河州民间艺术中一朵娇艳多姿的奇葩。

(四)沙漠戈壁文化

位于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漠戈壁文化。同时,曾经灿烂辉煌的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中西方文化汇聚交融的走廊,孕育了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军屯文明、宗教文明和丝路文明。在西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地区被游牧民族所控制,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牧场和前沿阵地,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在河西走廊一带出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积淀了许多风格独异的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此鼓只应凉州有,陇上难得几回闻”,有着“中国西部鼓魂”之称的武威“凉州攻鼓子”就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物,以其别具一格的演奏技巧和淳朴的民乐风格,曾经风靡一时,在中国乐舞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河西走廊又是佛教文化的传入口,镕铸在河西宝卷和凉州贤孝中的优秀民族品质,诸如强烈的爱国热忱,劝人向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和睦、对邻里友好的品行,勤劳生产、爱惜粮食的美德等等无不折射着佛教文化的历史印痕。

三、甘肃省多元文化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冲击

产生于甘肃这一古老土地上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农耕、畜牧等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而传承与发展,也随着宗教、民俗等活动的兴盛而存在,其传承主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勤劳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凭他们的聪明才智改变着自然也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家庭承袭、师带徒等方式不断传承发展,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加入了传承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才能,也表现着劳动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感情。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几乎所有的传承都是自然延续,口传心授,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也随社会改变而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今天,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日益改变,长期伴随人们生活的文化空间和文化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致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更重要的是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相继离世,年轻一代不愿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致使许多传统文化濒临灭绝的危险,许多民族、民间文化和记忆开始断流。

另外,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给人们带不来任何经济效益,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就漫漫地消失了。尤其是随着农耕文化的逐渐退化,很多手工技艺和生产方式已基本绝迹,诸如传统的木匠技艺、石匠技艺、铁匠工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当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萎缩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成为记忆,除岁时节令习俗、民间信仰、消费习俗等传承人相对较多外,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经很少了,人生礼俗、商贸习俗等虽然普遍存在,但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异。

在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尤其在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各少数民族文化,随着他们的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或改变,以及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他们的生产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逐渐由游牧向定居、农耕文化过度,这也造就了他们灿烂的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特殊境地。由于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的生活习俗和传统随着改变,进而造就了一个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知之甚少的特殊群体,也使得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各个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各民族之间一些优秀的文化形式不断交流、交融,也使得一些民族相对比较原始的部分文化遗产因为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逐渐消失,这也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四、新形势下我省多元文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修复文化生态,维持文化的多样性,结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大、种类多、涉及面广、保护难度大等实际状况应采取以下几点保护措施加以保护:

(一)积极抢救一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重点做好国家级和省、市、县级名录项目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对新发现的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濒临灭绝的项目进行重点普查、登记、建档工作,并给予保护经费的适当倾斜;并将已收集整理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数字化保护。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进一步完善我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认定、管理制度,确立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扩大各级传承人规模,拓展传承人群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认定机制;

二是进一步完善我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认定、管理制度,为传承人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三是对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传承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传承后继有人,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序进行。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通过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措施,积极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一是探索建立甘肃花儿文化、陇东农耕文化、大敦煌文化、肃南裕固族文化、甘南藏族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是深度加大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切入点带动一批旅游景区,积极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展演、展览活动,将民间艺术融入风景风情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效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扩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影响

在做好现有文化特色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做大做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项目。

一是积极组织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博览会”、“世博会”、“西交会”、“兰洽会”、“广交会”等重大节会,做好民族民间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并积极和兄弟省、市、区沟通交流;

二是做好推介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中有特色的重点保护项目的对外演出、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

五、我省多元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展望

我们立足于我省特有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背景,立足于我省的省情实际,在总结这些年保护工作的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需制定一系列适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

(一)制定、出台一套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效、永续的工作,制定、出台一套科学、规范、严密、完整、合法、管用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保护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设想,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今后几年内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些文化空间保护基地。

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中,对其文化空间的保护尤其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有了文化空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才能有开展的阵地。我省拟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保存较为完整,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特色鲜明、民风民俗浓郁的地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及文化空间保护示范基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的保护方面,拟在我省康乐县的莲花山、和政县的松鸣岩、岷县的二郎山、临潭县的新城等地建立全省花儿保护示范基地。因为这些地方的花儿会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在固定的地域举行,而且有着无数热情群众的积极参与。有了这些花儿会会场的存在,花儿盛会每年才得以举办,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裕,参加花儿会的人逐年增加,花儿的传承有了很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这些场所及文化空间的保护显得极为重要。同时通过这些保护示范基地,带动全省兴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基地及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足够的空间。

2.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今后几年内在全省各地再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口传心授的一种文化形式,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们的传授与教导。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展示及传授空间才能开展,比如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戏曲等,他们都需要有一定的固定场所才能展演、传授。由于大多数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都很困难,开展传承工作没有足够的空间及场所,因而制约了一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今后在全省各地再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动员和组织一些造诣出众、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担当传习所老师,传授和指导喜爱该项目的年轻一代从事这一艺术;同时鼓励年事已高的老艺人们多带徒弟,为他们所掌握的极其珍贵的、频临失传的项目增加一些新鲜血液,从而使我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3.计划在全省各地再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多方位的,我们不但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存环境,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着辅助、说明的作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各地建成展演、展示中心以后,把一些取得一定成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搬入其中,把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等项目向广大观众进行演示,把一些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及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的实物进行展示,并且在展演、展示这些项目及其辅助资料、实物时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与说明,使所有进入展演、展示中心的人能够清楚、直观地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历史渊源、分布状况、发展保护情况等等。同时利用各种节会、假日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各地展演、展示中心的监管与完善力度,把这些场所建成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传承的基地。

4.抓好传统工艺振兴,力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上有所突破。

实施好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公布我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继续组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养计划,举办更多期的传承人群研培班。以临夏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重点,抓好全省“非遗+扶贫”工作。持续组织开展各种展销活动,组织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展销会、博览会、非遗展等。加大贫困地区传承人群的培训力度,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某项技能,提高收入。组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企业与经纪人、经销商的对接洽谈会,帮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打开销路。

(二)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省应认真落实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体系,使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从而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通过完善全省各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陆续公布更多批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命名更多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等活动,开展优秀民间艺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工作;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土教材的编写计划,抓好进校园、进课堂工作,使全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2.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体系。

全省各地要更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和数据库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和各种节假日,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意义、目的、任务,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展演活动,提高社会民众的参与意识,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认真听取和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宝贵建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联合各级广电、旅游、教育等部门,制作、播放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片、宣传片,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竞赛,组织各级传承人参加各种民间技艺竞赛和展演活动,通过广场表演等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深入人心。积极培养人们的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运作体系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经贸、会展、科研等的结合度,建立民间艺术景点旅游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省各地要充分学习庆阳市在香包绣制产业开发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裕固族民俗产品开发以及临夏县在砖雕产业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大规模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基地和相关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优秀文化遗产的市场开发价值和保护利用价值,使部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上产业化道路,创建民族、民间文化品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振兴民族经济,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发展模式。尝试在全省范围内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工作中,我们要以理论研究成果带动项目保护,以项目保护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

1.加强与全国各地及省内有关高校的合作,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基地和实习平台。

通过这些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区的科研、调研基地,培训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带动分布区群众更多地了解及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和扩大群众影响面,同时也为参与科研的广大师生提供最原始的文化空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研究双赢。同时,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养计划”,通过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提高广大传承人群的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增加他们的学养,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

2.加强与全国各地及省内有关科研单位的合作。

为理论工作者们的学术研究创造条件,同时通过理论工作者的考察采风、调查研究、学术讲座来培养、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3.加强与专业文化团体的合作。

与我省各地的秦剧团、陇剧团加强合作,选派他们的一些优秀剧目参加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与行内相关单位交流、合作的平台。

4.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

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同时也加强与知名企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方面的合作,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争取他们为一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