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隆华,邓荣彪,丁佳宁,叶衍青
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各类学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是一重大举措。选项教学的实施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学习兴趣,有助于系统学练某一运动专长,但也带来了“拈轻怕重”回避身体素质练习的倾向[1]。事实上,科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清华大学体育部书记马新东教授结合清华大学体育教育中强制性体育(主要指素质项目)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报告表明,正是强制性体育措施明显改善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2]。身体素质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五个方面,是体质的基本要素[3]。
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27号文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4]。对于高校体育而言,如果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将会大大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将会有更好的人才支撑。本实验目的是通过在体育课中安排不同的身体素质练习时间,来衡量大学生掌握课堂技术教学内容与身体素质发展情况,为其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借鉴。
选取福建农林大学大二学生共3个女生体育综合教学班为实验对象,教学内容是三级跳远、篮球和身体素质练习。以班级为单位分为3个组别,分别为身体素质练习10min组即对照组(40人)、15min组(41人)和20min组(39人)。所选的实验对象均无运动等级、无身体素质为极端值学生,身体素质具体分组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
表1 三个试验组别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情况一览表(X±SD)
2.2.1 实验法
2.2.1.1 实验地点: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2.2.1.2 实验时间:共14周
本研究的实验环境为日常体育课,干预时间共14周,每周1次课为2小节,共90分钟。
2.2.1.3 实验内容
三个组别的班级在课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以及结束部分所安排的内容相同,在课的基本部分中教材内容教授完之后,结合所教授教材内容的项目特点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各组别按干预时间长短进行练习,练习时间相对长的组别增加练习项目或运动组数。在课堂上的运动干预内容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练习。其中力量方面采用连续重跳、收复跳、单脚跳、跨步跳、蛙跳、平板支撑、俯卧撑、仰卧起坐、30m弓步压腿等练习方法;耐力方面采用变相跑、定向跑、蛇形跑和中长跑等内容;速度方面30m、50m加速跑;柔韧方面采用压腿压肩等拉伸训练为主。各项身体素质训练所列出的内容均是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取的干预内容总和,并非每一节课必须完成的所有内容,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天气、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2.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实验各组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的均值进行组间多重比较。测试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高度显著性差异。
2.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对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2.2.4 访谈法
每次课后和下次课前找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本次课教学内容的学习以及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耐受情况,以便更好的进行下次课的教学和身体素质练习。
通过两个相关样本的配对t检验,对三个组别学生分别进行试验前后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三个组别前测与后侧指标对比分析一览表(X±SD)
*表示试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表示试验前、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下同)。
由表2可知,10min组在立定跳远项目上呈高度显著性提高(P<0.01);15min组在立定跳远、800m和50m均呈高度显著性提高(P<0.01),坐位体前屈呈显著提高(P<0.05);20min组四项均呈高度显著性提高(P<0.01)。三个组别在立定跳远项目上都能大幅提高,跟教学内容三级跳远相关,三级跳远对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下肢力量很好;其它三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15min组和20min组提高幅度较大,跟练习组数和次数即运动总量的增大相关。说明课堂上安排15min到20min的身体素质练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明显。同时也说明提高身体素质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才能引起身体的反应,才能引起超量恢复,提高身体素质。
运用Levene方法对4项身体素质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其结果是50m、800m、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40、0.07、0.11和0.46,都大于0.05,表明方差都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个组别身体素质变化的均数做差异显著性检验,其多重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试验后4项身体素质多重比较结果
由表3可知,50m方面,采用比较保守的Scheffe方法,可认为10min组和15min组的均数差异具显著性,采用比较敏感的方法,可认为10min组和15min组、10min组和20min组的均数差异都具显著性。800m方面,两种方法都具显著性,而立定跳远由于三组提高的幅度都较大,不具显著性。坐位体前屈方面,只有10min组和20min组采用LSD方法,具有显著性。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显示,提示体育课中有效增加身体素质的练习时间,合理增加运动量,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力量和耐力方面,根据自然增长期的生理特点,发展空间比较大,而在速度和柔韧素质方面,只要合理增加练习次数和运动量,就会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力量、速度、耐力与柔韧组合练习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叠加,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应考虑合理安排各项练习[5]。
期末成绩的考核由三级跳远、篮下30秒连续投篮和平时表现三部分构成,通过统计10min组、15min组和20min组期末平均成绩分别为79.05、79.85和80.43,通过采用S-N-K方
法进行多重比较的子集分析,其结果如表4所示,三组均数被分到同一列,其两两比较的P值为0.75,大于0.05,不具显著性。表明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而且也可以提高专项技能水平,技能水平与身体素质两者相辅相成。
表4 期末成绩多重比较的子集分析结果
4.1.1 通过实验表明10min组、15min组和20min组三个组别的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尤其是立定跳远项目三个组别都呈高度显著性提高。10min组除立定跳远项目外无显著性提高;15min组在立定跳远、800m和50m均呈高度显著性提高,坐位体前屈呈显著提高;20min组四项均呈高度显著性提高。说明课堂上安排15min到20min的身体素质练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明显。
4.1.2 通过实验后对三个组别的多重对比分析,15min组与10min组在50m、800m项目上有显著性差异,20min组与10min组在50m、800m和坐位体前屈方面呈显著性差异,20min组与15min组无显著性差异。
4.1.3 通过对三个班级期末成绩的多重比较的子集分析,三个班级的期末成绩平均数不具显著性,说明身体素质的安排时间长短对期末成绩没有多大影响。但15min和20min的平均成绩相对比10min的平均成绩高,表明身体素质练习的比重更合理,在不影响主要技能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安排身体素质的练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1.4 综上三个结论可以得出,课堂技术教学和身体素质练习应有机结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量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发展身体素质,课堂安排15-20min的身体素质练习更为合理,既能提高学生的期末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能更好的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足够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也能保证课堂的质量。
4.2.1 坚持每节课安排身体素质练习,有助于课堂技术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每次课堂身体素质练习时间安排15-20min为宜。
4.2.2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灌输,鼓励学生课余加强体育锻炼,课堂身体素质练习项目要以力量、耐力和速度为主,适当发展柔韧和灵敏。
4.2.3 本实验中教学内容本身包含三级跳远的田径项目,对于其他选项课的身体素质练习时间可能不一样。
4.2.4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大二女生,今后可增加男生和其他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