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9-04-08 06:49王高宣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时第二课堂应用型

王高宣

1 前言

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应用型人才的技术特点就是要具备“一专多能”职业素质,表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002年8月和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两份文件,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要根据本校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广东省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省属独立学院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人才输出作用。了解广东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探索体育课程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新思路、新举措,为广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东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设置;调研对象包括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华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以下简称“南方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新华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广州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贸学院(以下简称“南商学院”)共计6所独立学院。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书馆维普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为研究工作对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制定独立学院体育部(室)教研主任调查问卷,调研之前聘请专家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直至符合本次调查研究要求,现场发放6所独立学院主任调查问卷6份,回收有效问卷6份,有效率100%。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设置分析

《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大学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大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其中对大学生修满规定的体育课学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现阶段是由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而设定。

表1是对调查的6所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统计,从中可以看出,6所独立学院大学一、二年级均开设了大学体育课程,四个学期的总学分都为4个学分;从实践课学时上来看,6所学院表现出来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只有南方学院、新华学院、南商学院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其他院校均与教育部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华软学院差距最大,开设学时仅为《纲要》要求的50%;体育理论教学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学习科学健身的方法、运动中的损伤与康复、急救等知识。[1]从调查的情况看,6所独立学院只有南方学院符合,其他学院均少了2个学时,说明理论课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实践课、理论课都符合要求的也只有南方学院一所。说明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学院还需要进行规范。特别是在学时与学分设置的相关性上,教育部也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意见。

表1 独立学院大学体育教学任务设置统计表 (n=6)

3.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对于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毛主席曾有句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但所有这些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要有健康的体魄。[2]应用型人才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在工作与学习中充满激情与活力,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应对工作中各种挑战。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事关大学生身体健康与锻炼。表2显示,6所独立学院教学大一、大二四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内容,除华软学院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为统一教学内容外,其他学院均为选项课教学内容,华软学院第一学期统一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心肺功能、力量、速度等基本身体素质训练,而其他学院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了选项课教学,这种教学内容形式的安排虽然体现《纲要》所要求的“三自主”原则,提高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从全面、科学健身的角度还有待商榷,毕竟专项训练都有自身项目活动特点;《标准》要求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不得低于15门,从各个学院执行情况看,由于受师资力量、场地的影响,当前还没有一所学校达到教育部要求,选项课内容还是集中在蓝、排、足、健美操、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上,新兴时尚运动项目较少。独立学院师资、场地问题成为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

表2 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统计 (n=6)

3.3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纲要》规定,大学体育课程分为五个领域教学基本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表3列出6所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中5个领域情况,这五个领域教学目标6所学院在执行上差异还是比较明显。6所学院都把身体健康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之一,这也体现了《纲要》要求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其他四个领域各个学院有的并未涉及到,特别是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教学表现最弱,而这两个方面正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社会职业素养,在面对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抗压、抗挫折能力。因此,对这两个教学目标的缺失,必将影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表3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统计 (n=6)

注:V包含,X 未包含。

3.4 独立学院体育第二课堂纳入教学体系情况

体育第二课堂是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各项体育实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延伸的体育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本次调研的体育第二课堂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运动队训练、体育比赛获奖三个方面纳入教学体系的情况。其中课外活动参与包含老师布置课外锻炼任务、体育社团或俱乐部活动、校外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表4为各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学时和学分设置情况统计,可以看出课外活动都被各学院纳入了课程考核体系,但是设置情况还是不同。在学时和学分设置方面,华软学院最多,考虑主要是用来弥补第一课堂学时的不足,其次是南方学院;运动队考核纳入课程体系有南方学院、广州学院、南商学院三所学校;比赛获奖纳入教学考核的有南方学院和广州学院;从综合情况来看,南方学院和广州学院两所学校在体育第二课堂做得比较好,但也只占调查学院的33.3%,其他独立学院在体育第二课堂方面还有待开发和完善。

表4 独立学院体育第二课堂设置统计 (n=6)

3.5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是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和态度的评价,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检验。表5列出6所独立学院考核指标体系和权重,6所独立学院运动技能占总分权重基本上在60%-70%之间,身体素质占15%-30%,这种考核体系体现的是学生运动技能越好,考试成绩也就越好,这一方面反映了体育课程性质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体育课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评价缺失,考核体系与《纲要》要求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体育课程考核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仍然存在重运动技能轻身体素质的现象。课堂表现只对学生出勤率一项指标进行考核,还不够全面,所占的权重还比较低,应该全面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道德修养、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并适当增加考核权重比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适应性。

表5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统计 (n=6)

3.6 独立学院运动场地、器材、经费使用情况

运动场地、器材、经费是保证大学体育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大学体育课程开课质量,每年固定经费的投入事关学生各项体育活动的参与。在对6所独立学院的走访调研中,无论老师或学生均认为:在活动场地、器材方面都无法满足课内外体育锻炼需求,大学体育实践课基本上还是看天上课,遇到下雨课就必须停下。由于办学主体的特殊性,独立学院在办学经费的使用上也很难对体育工作进行倾斜,在大型的体育场馆建设上更显不足;学校在年度专项预算拨款上随意性较大,目前6所独立学院人数基本上都是在1万-2万人之间,最低学校年投入为3万元,最高为50万元,各学校之间经费投入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3.7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师资力量综合分析

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教育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011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第五条有关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上,指出总体师生比不得低于1:300,本科院校的师生比不低于1:280。[3]通过表6调研可以看出,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基本情况比起公办高校更弱,在师生比上没有一所院校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甚至可以说部分院校远远低于标准要求。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不足,就只能依靠母体学校引进或者外聘兼职教师,这样对大学体育设置带来一定影响,南商学院、华软学院就是实际案例,没法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学时;在年龄结构上,独立院校体育教师显示为青年化,40岁以下占79.2%,40岁以上为19.8%;教师学历90%为硕士研究生,博士学位没有,约10%为本科或专科学历;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偏低占17.2%,讲师最多占55.2%,助教占28.4%;另外一个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就是科研,从调查结果看,6所独立学院论文人均仅为0.3篇,且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不多,2017学年课题研究平均为1.3个,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偏弱。

表6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综合统计 (n=6)

图1 大体育观育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

4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途径

4.1 建立大体育观育教育理念

大体育观就是摆脱了传统大学体育课程仅仅作为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健康质量的狭隘观念,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定位体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把体育育人功能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成为人才培养环节中重要一环。[4]当前6所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基本上还是以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为主,没能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大学体育要想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更大的作用,就要树立“大体育”教育管理理念。大学体育课程要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开发利用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实施推广“一体两翼,多点支撑,层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一体是指大体育观育人理念,两翼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多点支撑,层层推进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网络体育教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精神培养、体育社团组织、体育赛事参与、拓展训练营、社会体育服务等多元化育人模式,大体育观就是让体育育人功能综合发力,融入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

4.2 保障体育课程必修学时,完善体育课程结构

独立学院应该遵照《纲要》要求,保障必修课144学时教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体育锻炼与指导。《纲要》虽然没有对选项课开设做具体的要求,各独立学院也应尽量拿出足够多的学时保障身体素质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加强大学生在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方面练习。在理论学时,独立学院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走形式,体育理论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也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各学院应该增加理论课学时,同时利用雨雪天气由实践课教学转为理论课教学。

4.3 体育课程内容开发

体育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不仅仅局限于在身体健康上,更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团队协作、吃苦精神和社会适应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要针对大学生心理抗压训练、挫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创新精神,通过设置不同的活动场景和修改规则增强大学生实践适应性。此外,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独立学院更应该重点关注第二课堂的开发和利用,弥补第一课堂学时的不足。华软学院就是利用自身软件优势学科,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软件系和体育部两部门联合开发健身跑步软件APP、体育网络教学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监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情况,学生达到规定的每周健身次数、运动时间量,就会在系统中自动计入学生的学时、学分,学院第二课堂共设置72学时,2个学分,既弥补了第一课堂课时的不足,又增强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

4.4 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当前,独立学院迫切需要一支高水平懂教学、擅科研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结构最优化,年龄结构上要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队伍,教学中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其次,职称结构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攻读高学历,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最后,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上,学院要加强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专家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职称晋级都有益处。

4.5 保障体育经费的持续性投入

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在办学经费投入上不能与公办学校相比,在体育经费投入上只能是有限最低保障,无论是场地、器材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学校教学保障中最薄弱的环节。大学体育要想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就应加大对体育器材、场地投入,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并善于利用社会资金和母体学校人才优势改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达到教育部体育教学工作评估要求。

5 结论与建议

5.1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在课程教学结构设置上,供学生选择的项目少,实践课学时开课不足,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第二课堂在学时、学分上各学校随意性较大;体育经费、体育场馆器材还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力量匮乏,结构不合理,教师总体职称偏低,科研能力弱。当前,独立学院应在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基础上,调整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直至符合《标准》要求,让大学体育积极融入学院应用型人才体系。

5.2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对接,在教学目标、课程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运动技能为导向,弱化了体育育人功能。因此,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应树立大体育观,强化体育育人功能,拓宽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宽度,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学时第二课堂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01—02合刊
学习不是“刷学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