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2019-04-07 03:36吕叶文罗瑶
丝路视野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谣言微信

吕叶文 罗瑶

摘 要: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后真相的进程,信息传播在网络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受众受“情绪先行,真相滞后”的思维主导,更多是对信息进行自我解读和交流来构建事实真相。谣言并不是后真相时代特有的产物,却在后真相时代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本文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2019年1~7月的谣言文本为研究样本,结合后真相的时代背景探究微信谣言在传播中的新特征,并且对于如何治理谣言,从政府、微信和受众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微信 谣言 传播特征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微信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和认知的重要渠道。微信谣言也随之开始了猖獗的传播,与微博相比微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各种信息在这个“场域”中自由流通的时候,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流通(即微信谣言)呈现出真相的样子,具有隐蔽性和蛊惑性,而这种基于小圈化熟人社交的模式和信任的强关系进行的谣言传播,使得谣言微信中的传播更容易被相信。同时,微信封闭性的特点使得谣言在其中难以得到及时的澄清,也导致某一些已经澄清的谣言死灰复燃。

在后真相时代里,受众会更倾向于去阅读与自身的情感经验和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封闭其他认知的渠道沉浸在信息茧房和人际关系的“茧房化”之中,反复叠加同质的意见,是不是与固有观点保持一致成为评判真相的唯一标准。同时,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减和信息碎片化,真相传播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公众对于真相认知的速度,情感便在其中发挥着隐秘与重要的作用。谣言虽然不是后真相时代特有的产物,但后真相时代的确给网络谣言提供了一个最适合的“温床”。

一、相关文献回顾

1992年,“后真相”首次被美国《国家》杂志提出用以描述“水门事件”“伊朗门丑闻”和“海湾战争”等事件的共同特征。2016年《牛津词典》中“后真相”成为年度词汇,用来描述“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况。

社交媒体的兴起则将它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在国外学者对错误信息在当代社会的普遍性的讨论中,社交媒体也被认为是后真相时代发展背后的进一步动力。国内大部分学者也认为社交媒体会为人们的日常表达搭建了一个虚拟场景,通过这个虚拟场景加深群体极化,加强人们对于固有思维的认知强化。在社交媒体构建的数字空间里情感驱动了分化和群体聚合,情感的共鸣是群体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检验“真相”的唯一标准。这也就使得谣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得以大肆地传播。

在后真相时代指涉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是网络谣言,微信谣言便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聂妍认为(2017)“后真相”时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交互方式和“强—弱”连接交织的微信场域为谣言的发生提供了多重路径。金璇、赵玉现提出微信谣言具有“通过迎合网民的恐惧心理和欲望心理,塑造网民认同感,增加传播力度”的新特点。通过梳理发现,部分研究者也从文本修辞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微信谣言的文本特征,来探究微信谣言形成的原因和传播路径。以议题作为划分标准来看,食品类谣言成为最受欢迎的谣言研究类型。

二、微信谣言的特征

本文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2019年1~7月微信谣言文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截至2019年7月31日,共收集谣言文本69条(除3月份仅有9条外,其余月份均为10条)。

(一)谣言标题:夸张手法、标点符号并用

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标题夺人眼球成为了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消费的碎片化和感性化,谣言往往通过一些夸张甚至是挑衅的名词作为标题,博取受众的注意力。微信谣言的标题往往较长,含有丰富的信息量,使受众仅看标题就能知道大概的内容,而为了增加点击率,“标题党”以及夸大其词的情况也常出现在谣言标题中,比如在1月份发布的“玉兔二号出现重大故障”;2月份发布的“珠峰景区永久封山”等信息中,都含有态度非常强烈的用词。在“后真相”时代,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某一件事情越来越即时性的报道导致了真相揭示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于是带着夸张或者一些情绪共鸣的信息便更加能够赢得受众的青睐。

其中有38条信息标题带有“?”,《高铁辐射严重,坐高铁=照X光?》利用反问的语气,引发受众的好奇心,从而让受众感受到一种探索真相的心里,不由自主地相信了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标题最后也通常以“……”收尾,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比如《稀有血型抽血被强行多抽?网友:我们都经历过……》或者是以感叹号或者多个感叹号并用,形成一种十分迫切的语气,给受众造成一种压迫心里,如《进入血液仅需一天!化学成分超标!你还敢涂防晒霜?》。

(二)谣言内容:社会热点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根据谣言所涉及的议题类型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一是食品与健康类谣言,包括与食品安全、健康养生和疾病卫生等为主要内容;二是財产安全类谣言,主要包含涉及金钱财务、银行、证监会等与居民财产安全相关的内容;三是人身安全类谣言,本文将人为致死、拐外等文本划分至其中;四是社会热点类谣言,包括时事政治、国内外热点事件等;五是奇闻逸事类谣言;六是娱乐消遣类谣言。由于本次统计中没有涉及娱乐消遣类谣言,故图1中没有体现。

图1 谣言类型数据量

从图1的数据统计来看,社会热点信息占到了39条。其次是养生与健康类信息12条,财产安全类信息9条,人身安全类信息8条,奇闻逸事类1条。社会热点类的内容成为微信谣言最受喜爱议题,其中包括“私家车不喷字无法上路”“游泳将成中考体育必考科目”“教师资格证考试将提升学历专业要求”等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这类谣言往往与人们的生活贴近,在时事热点的基础上进行杜撰或改编,更容易让人信服,并引起大家的讨论。

(三)谣言呈现形式:图文成为最主要的手段

根据谣言文本最后所呈现的方式,将69条谣言文本划分为图文类、短视频类和图文+视频类。其中有两条信息没有找到原链接,因此呈现形式为“无”。通过统计图文依旧是最为普遍的呈现方式共计56条,虽然随着各项网络技术的进步,视频日益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在谣言的传播中视频呈现的形式并不常见。以图文的形式更加满足大家“有图有真相”的心理,而同时又可以以含糊不清的信源以及所谓专家的话来代替。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谣言微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微信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