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有了更高的追求,以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而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切实手段。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了达到全面发展的状态,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承担起教学的伟大使命。
这类教学思想是将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所收获。学生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别的,教学也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这种差别可以将学生分成很多层次。这种教学形式就是正视学生间差别,强调教师教学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合不同层级的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进行对应的区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区别入手,并且按照对应的课程计划,达到所对应目标层次的教学需求,将目标划分为基本、中层、发展三类。然后将学生据此划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按照1∶6∶3的比例将他们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层次为学困生,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程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练习以及部分习题就可以了。乙层次的学生为学习中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仅可以完成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习题;丙类学习优异的学生,他们可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还可以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且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所用的参考题,以及教师补充的习题。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学生为教学原则,与学生协商进行,采取动态形式分层等原则。在分层之初要让学生明白分层的真实方案,并让学生知道分层的目的以及意义所在,让学生与教师的认知达到统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真实地预估自己的实力,并且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层次。教师根据已经获得的学生的层次关系,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并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调整并将分层的结果进行公示。这个分层不是一直不变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对其作出适当的调整,最终让甲层逐渐缩小,乙和丙层不断壮大,达到最终目的。
在学生完成分层以后,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出不同的课程。在充分的准备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样,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很有目的性了,不至于使这种教学形式只是一个外形。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仅仅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所收获。在整个课程的安排过程中要以乙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作为准则,分别监管其他两个层次。要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注重每个层次学生的真实感受,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在课程中不一定要讲,在课程进行完成后,再单独地讲给丙层次的学生。课程进行中应该重视课程的难易程度,从简单的到困难的,逐渐递增,逐渐进步。不宜要求过于苛刻。掌握每个层级的知识消化力度,在知识的衔接过程中做到层次分明。
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果,课后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课后的作业应该量力而行,不能使甲层的学生无法入手,而丙层的学生却觉得过于简单,没有效果。因此,根据不同的层次程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出层次多样的教学习题。一般地讲,作业分作三个层次。甲层,课后基础性的练习题。乙层为基础性知识,并且配合拔高性的作业习题。而丙层的练习作业首先要具有灵活性的综合题型,作业布置一定要精心安排,让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练习。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查缺提升,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并且基础较弱的甲层学生补基础,给丙层学生进行拔高训练,扩宽他们的知识面。这样就可以使甲层的学生能够吃透基础知识,丙层学生能够更好地拔高,形成竞争性的学习风气。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抛开表象的因素进行教学分析与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做起:1.注重学生水平以及能力的培养;2.层次不可以分得呆板,两极化要平衡;3.不可以只重视优等生,忽视全体学生的水平;4.应该多引导学生,疏导学生的压力;5.教学应该与考查同步进行。这些因素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细节。
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分层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应在今后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探讨与改进。
这种分层式的教学方式符合教学目的。因材施教,保证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重视学困生,提升学优生,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作用性,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升,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