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地位举足轻重。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国际化现状,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提升国民的英语语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过往的教育模式中,注重英语的应试能力,因而侧重点在于写与阅,在听与说的方面略显不足。而语言的根本在于思维与表达,只会写与阅的英语能力,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满足学生日后的应用要求。如何在满足应试要求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也是目前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将对该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听与说是不分家的两大块。听的能力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词汇的发音掌握不足,从而无法分辨语段中的词汇;说的能力不足,同样也是由于对词汇发音掌握的不足。
英语的发音困难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发音不标准,会造成对词汇的混淆,对后续的学习与提升造成困难。
首先,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音标发音,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词汇量积累越多,其语言表达能力会越强。减少了学生对词汇的学习难度,将会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其次,以全英的课堂环境打开学生的口,进一步矫正日常交流中的语句发音。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渐增大教师在授课中的英语使用比例,开始可以在较难的地方穿插汉语进行讲解。并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开口。如,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对新单词进行释义与解释。
最后,发挥语言学习中的模仿作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有意识地模仿电子教参中的发音、语气、语调等。
首先,应增加学生对于教材主要知识点的熟悉。要求多读,并根据电子教参进行模仿朗读,逐词逐句地加强对重点词汇、重点句式的固化;要求高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增强学生的综合记忆。
其次,应增加课外的拓展朗读。根据学生现有的平均水平,选取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课外段落,如可从辅导资料、新概念英语等资料中选取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并进行朗读。也可选取经典的演讲片段或者新闻片段,如奥巴马竞选演讲、BBC、经典的英文小说片段等,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式朗读。在模仿过程中,应注重循环与检查,让学生自己查找发音与语调上的不足。
如此两步走,其一不脱离课本知识;其二选取适当的课外拓展朗读资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口语化的发音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上文所述两点,重点在于从基础上对学生的口语进行加强和矫正。而语言最根本的应该在于其思维,换言之,即其文化的理解。对于口语思维的培养,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可在课堂中进行复述的模式,即由教师对段落进行播放,由学生对其中重点的句子或段落的主要思想进行英文复述,如此在于训练学生听的专注力,听到后进行理解与概括的能力,概括后的措辞与表达能力。复述的材料同样也不应局限于课本,可与上述第二点中的课外拓展资料相统一。其中,教师应注意在复述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在材料进行复述的时候,教师应注重对于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表述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启发式教育与讲解,进而促进学生自己发掘和思考能力。
2.采用话题导入的模式或情景对话模式。两者区别在于:话题导入模式,侧重于课堂的临堂发挥,根据教材的知识点,由教师临堂设置讨论的话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操作,最终可以要求小组以对话表演的形式进行阐述,也可以代表的形式进行观点的独立演说,如此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述能力。
而情景对话模式则侧重于课后的准备。教师可在前一天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口语中的高频话题,第二天再有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同时,教师也可以准备好与该话题相关的视频片段。这类视频片段可以来源于经典的英剧美剧、TED、电影等,在学生的对话表演后,对该视频片段进行解说,并适当提出学生发音、句式、语气等方面的改进点。也可以选择让学生直接对经典的片段台词进行模拟,随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表演。该方法也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在生活层面上了解和学习英语的交流思维和国外的文化习惯。
3.加强对国外文化的学习。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如课本中提到到朋友家做客,教师可以由此对学生进行讲解,中国人做客与招待客人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而西方的方式与中国又有何区别,以此加强学生对于国外文化与思维的形象化了解。
概而言之,语言教学,其根本在于思维的建立,其重点在于开口讲话。如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主,坚固学生基础,并有方向性地发散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思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学生也正处于理解和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在该时期内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尽可能地提升口语能力,使其所掌握的是一门可说的语言而不是一门写与阅的语言,真正做到应用,是英语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