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的萌芽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正是培养他们个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对该阶段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他们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将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发展,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很小,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一些新奇的事物常常会吸引他们想要不断地尝试。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弱,同时并不具备良好的控制力,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养成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可能对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尤其是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所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适当地加入情感方面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将课堂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控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情感教育没有任何书本可以作为参考和依据。它需要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从而逐渐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寻找具有丰富情感的内容,并将它们所展现的情感力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和体验不同的情感变化。并逐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健康的心理认知。正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很少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通过融合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便利,同时也是大量信息的涌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带来了各种知识获取的便捷,但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干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约束力,他们在面对网络内容时因不具备辨识能力,进而养成不好的习惯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通过语文情感教学帮助他们保持内心的纯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康向上的思维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以积极、向上、善良、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欣赏周围的事物。
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课本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但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掌握文章作者所传达的情感还是具有困难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寻找文章中的关键点,结合情感教学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认知。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加入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在融入情感教育时,还要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一些相应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结合文中的情景配合播放,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体会感。例如,在学习《荷花》一课时,作者对荷花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但是对于没有见过荷花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作者笔下的荷花之美,教师可以播放荷花的图片或视频。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描述,进而体会课本的内容。除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图片和视频,教师还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手段,譬如利用周末或放学后的时间带学生去学校附近有荷花的公园去观赏荷花,然后让学生将真实的荷花与课文中作者描述的荷花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而且能够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以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展开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课堂上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以实现创新教学。
目前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经过不断的筛选、提炼所整理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章。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研究,通过分析和学习把握文章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领悟和想法制定和设计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情感认知。比如在讲解《小马过河》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尝试之后再做判断,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能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积极、正确的价值认知和判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培养和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师应当明白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将这个工作目标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