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语文学科所具备的情感特点,情感教学已经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密切关注,并为之做了不少探索与尝试。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情感教学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掘情是指挖掘课文的情感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在语义章法并存中更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彰显着主人公的人性美德。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挖掘课文蕴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身心的目的。那么,如何挖掘课文的情感素材呢?
1.通过简练的导语引导学生挖掘情感。每篇课文的开头都设计了一段简洁精辟的导语,这些导语就如引领航行的导标,引导读者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与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理想》时,笔者如此引导学生:“各位同学,我知道你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学完这课之后,相信你们对自己的理想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笔者恰当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挖掘到课文的情感所在。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养成细心品味、仔细揣摩导语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甚至得到超越。
2.通过反复朗读文中优美语句来挖掘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例如,学生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句后,就领会到作者的豪情感;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后,就体会到作者的洒脱感;读“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的语句后,就感悟到作者的深沉感《(土地的誓言》)。这样的语句只要多读,作者的感情早已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之产生共鸣,情动于衷。
激情是指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分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是文章的活水源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情不自禁,难以遏止,笔者认为必须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我们怎样才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
1.设疑激情。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有疑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思维不断深入。例如,笔者教《羚羊木雕》一课,开篇这样设疑:“羚羊木雕已送给了我,我怎样‘摆弄’羚羊木雕是我的事,为何要写爸爸妈妈干涉羚羊木雕的去向呢?这似乎于理不合啊?”疑中再疑,相机而问,学生始而积极思考,既而竞相争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
2.情境致情。情境致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可以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入预备的情感意境之中,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醉心于课文的学习。
在教《最后一课》时,笔者把之前布置学生已写好的作文《我的老师》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在全班进行朗读,当读到:“老师,你的平凡教会了我踏实做事,你的高尚提醒着我待人处事时……”课堂上掌声雷动,于是笔者及时涉足课文:“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行动和爱国思想赢得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尊敬,他教的学生小弗朗士也将会深深地触动每一位同学的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的渲染,每一位学生都关注起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来,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
品情是指品味课文的情感意蕴。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它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蕴涵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读者若能品味到作品的情感意蕴,性情必将得以陶冶。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的情感意蕴呢?
1.理清思路,探寻情感。理清思路目的在于努力探寻作者为文之用心,即情感寄托之所在。但凡作品,作者在圈定了表达的主旨之后,就会考虑作品的选材和布局: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读者只要理清了作者的这条思路,顺藤摸瓜,便可探寻到作者情感之所在。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笔者在教《使至塞上》时,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两句诗的关键词是“直”和“圆”,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作者思乡的孤寂也宛然在眼前。透过品味关键词可以体会情感的重要。
移情是指拓展学生的情感领域。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学了的知识还必须把它迁移到课外,让自己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技能,更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达到语文教育的至高境界。下面,笔者谈谈自己迁移学生思维拓展情感的两点做法。
1.创设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方式。教师借助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文艺作品或名言警句,或有感而发,在课堂小结的关键时刻,巧妙引入,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遐思,让学生的思维驰骋。如笔者教《背影》时,趁学生还沉浸在至真至纯的父子情时,找一位朗读出色的学生轻声而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又饱含深情地吟起苏东坡那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时学生都沉浸于一种浓浓的情意中,更憧憬着人世间的种种美好情谊。
2.布置半开放式或开放式的习题。要让学生的情感迁移,课文讲完之后,根据相关的内容布置学生做半开放式或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想象的思维空间,把课内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拓宽视野。学生思维是无止境的,情感也是可以放飞的,半开放性或开放性的题目恰好达到了拓展的效果。
可见,在全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语文课中重视情感教学是尊重个性发展、注重开发个人智慧潜能的体现。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围绕上述“掘情→激情→品情→移情”四个环节进行,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