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颖 王 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传统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教学方式。不同于现在的很多智慧课堂,传统课堂更注重其知识的讲述,他虽然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但是相对于一些人机交互、师生多时空互动的模式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这里所述及的传统课堂仅仅是指不同于当下信息化、交互化的智慧课堂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课堂中,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有传递知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高中阶段学校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抓手。德育和美育内在地包含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核心素养中。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美育的要求常常被主动或者被动地忽视。2018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8 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希望,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都身心健康成长。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反对因循守旧、固守传统,创造更加符合当代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美育方法。实施多元化的课堂模式,打造生气蓬勃,具有美学深度的思想政治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中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因此,美育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要求,德育的要求内化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中,美育的追求与德育相辅相成,不仅能促使德育的实现,更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在讲“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时,能够将一些具有封建色彩和资本主义色彩的作品呈现在课堂中,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还能够明确在当下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健康的、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提升学生明事理、辩是非的能力,更快更有效地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堂的阶级性决定了他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他的原则性,决定了他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但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增加了审美追求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讲“文化创新的手段”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例举徐悲鸿的案例:展示徐悲鸿的画作,请学生鉴赏徐悲鸿之画,相对于传统中国绘画的差异,考察中西方画马的差异。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实践,他认为革新中国绘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1]此案例的引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国画和西画有所了解,同时在鉴赏过程中,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不仅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样的举例可以使课堂直接明了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美育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堂美育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丰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心态和判断力。思想政治课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守旧的,他可以顺应时代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多元变化的价值观的冲击下引导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这是思想政治课育人使命的题中之意。
课堂美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审美,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实践精神的重要方式。《礼记》中提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古代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礼乐并施,儒家学生所习“六艺”中内在地包含了美育、德育的要求。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术史》一书中明确提到,美育与德育是具有一致性的。相对于德育来说,美育更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感知和体验将美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真、善、美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审美的超越性滋育了人的自我超越之本心本性,使人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涵养道德、提养精神,在审美感性与德育理性的相互交融之中体悟生命之美,创造出精神圆满的美善人生。”[2]在真善美的拷问中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此外,美育关乎国民的整体素质,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堂美育渗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整个国民素质、文化的创造创新、文明传承、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中有关中外美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在文化自信中展示当代中国艺术的成就。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因为身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之中,在艺术资源方面相较于其他中学具有先天的优势。这种优势和资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丰厚的宝藏。例如我们身边的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事迹和学术修养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有效素材。除了这些艺术大家之外,生活中很多艺术作品都是我们备课的优秀素材,例如杭州的王星记扇子,油纸伞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案例教学的美育载体。一方面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活化,以便学生理解和认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一定高度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美的解读,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继而达成学科价值观提升的追求,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思政课堂美育一定要有高雅的情趣,拒绝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作品。一些不适宜学生的内容不能出现。所选择的素材必须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经典作品。
在实施课堂美育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熟悉中西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的美术语言,在教学中无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传统课堂教学中对于美的渗透不能陷入一种功利主义色彩的目的,只追求考试成绩、做题正确率而忽视对学生美的培育。美育既是思想政治课的手段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追求,不论是教学仪态、板书设计、课件排版、练习整理都要讲究一个“美”字。板书的书写不能杂乱无章,要经过合理的设计,排版合理,重点突出,整齐有序。课件的设计也要从排版设计、色调搭配、素材组合等要素,从点滴细节中烘托美的追求。让美的感受在无形中化为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灵。
“情绪体验和情感升华更多要从艺术活动实践中来。所以,艺术教育不能只是坐而论道,不能靠单纯灌输,如果不开展艺术活动,就不能更好地推动艺术教育。”[3]利用课堂或者课下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美的感受和能力。例如在《经济生活》结束后的寒假组织学生用笔画出身边的经济现象,既能推动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环境,领悟经济现象的呈现,相较于传统的假期作业更有吸引力,也能在动手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审美趣味。在讲完《国家与国际组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画政治漫画,利用漫画夸张或者讽刺的手法,促使学生探索和思考政治事件背后的深意与本质,也通过漫画的处理将各种复杂关系简单化,诸如此类的尝试都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的。在“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可以利用各朝代的经典画作展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利用清代人物画和西洋画的融合,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能够生动展示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些活动和内容都是我们在平常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做和继续在探索的一些方法,这些教学实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同时收效良好。这进一步增加了我们探索思想政课堂美育渗透的思考。
传统课堂不同于第二课堂,它的作用在于知识性,但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也应增强其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追求和综合素质,使我们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