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标准”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9-04-05 14:19金晓明夏丹张珩
青年与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金晓明 夏丹 张珩

摘 要: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工作规划与发展、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及保障等5大要素的基本要求,通过查询文献、调研、访谈、归纳教学积累,研究构建相应的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基本标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014年教育部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按照《基本标准》执行体育工作。文件指出:“《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无法完成《基本标准》要求的学校并且连续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学校,各高等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增强体育工作的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基本标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工作规划与发展、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基础能力建设等5大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文在《基本标准》视角下对高校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1]体育教学模式由三个重点要素构成:“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个重点要素可以用人体结构中的“骨骼”、“肌肉”、“神经”来形容它们的关系。教学过程结构是教学模式的支撑,被比喻为“骨骼”;教学指导思想则是教学结构和教法体系的指挥棒,起到生物“神经”系统的作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过程结构分别展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稳定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是由教学方法体系来展现。

二、《基本标准》视角下高校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指导思想高校制定体育工作规划时要把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做为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要求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多维的健康观要求我们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生身体的健康是重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成为短板。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勇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不仅提高学生心里健康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團队意识和在小团体中的适应能力。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与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二)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结构

体育教学结构是指一堂课由几个部分组成,由教材内容、教学任务与组织教法的不同分配情况组成。体育教学结构应遵循人体认识活动和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结构源自前苏联,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学段,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与完善,形成“学段分明、构思规范、设计详尽、程序固定、时间紧扣”等鲜明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的心里感受,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质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高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认真学习已经实施多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体育教学结构分为目标认知、激发愿望、信息加工和效果评估四个学段,从课的开始就要求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应以学习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和心里感受,是以学生为活动的中心,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指导者帮助者,不是指挥者。这样的设计是连贯的、递进的,拉近的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但在原有基础上掌握了运动的技术,提高了运动技能,激励了学生运动习惯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养成。

(三)构建多样的教法体系

毛振明在《体育教学论》中指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暨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中最灵活的部分,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或手段。”[2]大学生在多年学习生涯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体系理解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他们厌烦教师过多的说教式教学,需要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学习知识的新鲜感。尚玢在《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被分类指导,不适宜采用统一的教学讲解,扰乱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突出体育教学中的灵活性,转变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对象,综合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例如:“完整法+示范法+讨论法+练习法+游戏法、分解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比赛法、完整法+分解法+问答法+纠错法+比赛法”等,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方法有多种组合,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合,以便于因材施教。

(四)构建多元化且适应本校生源的科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表现判断和量评工作。这里我们只针对教学中的“学”的评价论述。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采用的是单纯的技术评价和竞技达标评价,学生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都一样,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没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进步幅度等因素,使得改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不够科学,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能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易造成厌学情绪。我们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改成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得到教师的尊重,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构建注重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构建考核项目的多元化评价,创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不同需求,使每一名学生均可受益,这样可以在课程目标选定上更加具体、明确,使评价更具发展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五)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夏贵霞等在《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文中提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以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论为理论支撑。课程培养目标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结合,强化‘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强调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弹性学习方法的培养,打破课堂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学生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4]高校体育课程采用“课内外考核‘一体化”是为了从考核方法层面,重点放在长远角度以动态考核方式评价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使过程评价跟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着重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将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和学习进步幅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见表1)

三、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便于操作和稳定性,有独特功能和适用范围。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需要依据不同时期教学指导方针为根本,依据《基本标准》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立体化、多方位的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完善。

参考文献

[1] 肖焕禹,平杰.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2,23 .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9-201.

[3] 尚玢.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9,97-99.

[4] 焦传明,袁志刚.在高校体育中教学教法创新的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2): 91-94.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