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文庆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北京市“海聚”工程专家,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国立卫生院(NIH)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博士后,归国前任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PI培养研究生和承担课题。专业领域为肿瘤流行病学,在上消化道肿瘤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发表各类文章、著作共134篇(部),其中SCI收录期刊全文类论文86篇(影响因子>10的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8篇)。
物换星移几度秋。2010年,我第一次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转眼间8年已经过去。这两天在参加北京市“海聚工程”专家国情研修班过程中,有幸聆听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夏颖奇老先生所做的《家国情怀三十年》的报告。夏老先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的优秀代表,与那个时代相比,时空背景虽已截然不同,但思念祖国一直是海外游子们共同的心声,学成报效祖国是大家共同的追求。这又勾起了我曾经在大洋彼岸的一段段回忆……
初到哈佛
2010年,我在完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5年直博学习后,收到了哈佛医学院的通知,并于当年8月赴美。
以波士顿为中心的新英格兰地区可谓美国历史和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既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术圣地,又有Museum of Fine Arts等艺术中心。哈佛医学院校区由围墙包围的主校园很小,若把围墙外的各个学院、附属医院和研究所都算起来,规模很大。
在哈佛的工作中,我真正领略到顶级科研平台的水平和魅力,有幸邂逅众多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教授和学生,见识了一个真正严谨的科研体系,也切实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差距。从那时起,我开始依托享誉世界的Channing Division of Network Medicine和哈佛队列研究进行科研工作,这是所有流行病学学生们梦想的资源,也感谢哈佛让我在离开后能一直享有数据和生物样本的使用权限。
依托哈佛资源的研究贯穿了我博士后、NCI(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工作和布朗大学任教的全程,以此为基础产出了大量研究论文,并促成了几个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甚至我在布朗大学工作后研究生的课题都还依托哈佛的资源。
转战布朗
由于上消化道肿瘤在美国不是高发肿瘤,即便名校如哈佛,相关研究资源仍比较稀缺,因此我决定离开哈佛去更为专业的、整合全球资源的肿瘤研究机构。很快,NCI和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都给了我通知,最终我选择了自己一直魂牵梦萦的NCI。之前我曾受邀去NCI進行一天的学术交流,那里的一切都强烈感染着我,与资深研究员进行学术讨论,跟年轻学子们工作午餐,这都让我感到NCI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2012年,我如愿来到了NCI肿瘤流行病学和遗传学部,开始同时专注于上消化道肿瘤、皮肤癌肿瘤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NCI的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肿瘤学各专业方向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专家。除了两位主要的合作导师Dr.Alisa Goldstein和Dr.Philip R.Taylor,我还与多位NCI资深研究员进行合作,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合作网络。知名学者Dr.Joseph F.Fraumeni Jr还曾专门与我探讨山东临朐胃癌高发现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走向。
到2013年,我已发表超过30篇的SCI论文,并成功拿到了美国布朗大学的正式教职,于2014年4月起担任布朗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双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与我先后出国的几位优秀同仁,也陆续在爱荷华大学等地拿到正式教职。此前多次听人说过,美国学术圈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是,西方教育体系之外的所谓“土鳖”博士,在美国一般不能做到正式教职,但我们却证明了事在人为,我国本土的博士培养水平正在齐头猛进,逐步被西方教育体系所认可。
从事正式教职后,我开始作为PI(项目负责人)自主承担课题和培养学生等。为医学院学生讲授课程,让我真正体验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有一门针对医学院一年级的流行病学专业课程结束后,班上的两名学生对我的课题产生极大兴趣,我最终成为他们的科研带教老师。我还接收了中国政府公派海外联合培养的学生,其中山东大学的李素云博士来到布朗大学后,已先后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等SCI期刊发表5篇论文,目前她已在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教。
吾心在故乡
一切都很顺利,我似乎可以真正安心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然而,内心却始终在追问:我的根在哪里?记得刚去哈佛不足一年时,与几位华人教授交流,我就曾感慨追问,我们在美国做课题发文章,究竟在为谁做贡献?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落实到具体专业,自从选择进入流行病学学科的第一天起,我就信奉“流行病学关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理念,我渴望关注中国人自己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海外华人圈里,归与不归是个永恒的话题。之所以成为话题,正是因为“愈出国,愈爱国”。令人振奋的是,我国政府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人才计划,令学者们更有奋斗的动力,尤其是年轻人有了迅速提升自己的机会。面向海外华人学生学者的中组部“千人计划”备受追捧,其中的青年项目竞争更是异常激烈。
2015年6月,我开始着手申请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彼时,我的文章积累已经不少,也有常春藤盟校正式教职加分,但流行病学学科本质上与纯基础医学学科差别较大,尤其在国内基金项目普遍重视自然科学类的大背景下,流行病学专业学者进行申请并不容易。2015年11月,我收到了邮件通知,正式通过函评,进入答辩,并顺利通过,最终我的项目被评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中的优先支持类,归国后将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
2017年7月,我回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作,很快获得了博士生导师资格,并招收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工作逐渐有序展开。2018年1月,通过差额竞选,我成功当选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并在2018年6月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全职工作类,获得“北京市特聘专家”荣誉称号。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中国是我的根,作为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时代交予的责任重大,我们定将不惧挑战,不畏艰难,不辱使命,为国家出力,为人民谋福。(编辑 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