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路社区:于细微处见真章

2019-04-04 09:26:16吴冬至
今日民族 2019年2期
关键词:棚子东华便民

□ 文 / 吴冬至

初心不变 八年坚持

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的老年食堂在昆明市内小有名气。老年食堂在社区办事处的一楼小院内,早晨九点半我抵达社区时,食堂人员正在拣择蔬菜。他们三三两两地蹲在几个很大的洗菜盆前,仔细地拣着手里的青椒、胡萝卜、大白菜……看这架势,今天的午饭又将是美味、营养的一餐。

据东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晓玲介绍,老人餐每顿3块3,凡是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100元能吃30次饭,这价格从2011年起从未变过。而且老年餐伙食标准可不差,每顿四菜一汤,蔬菜新鲜、肉质鲜嫩,“我们的米都不是仓米,隔得远远的就能闻到米香”。常年在此就餐的老人有五六十人,办卡的也有两三百人,其中有多位白族、彝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老人。每天,大家热热闹闹地聚一起,在品美食的同时还能交流、沟通,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东华路社区老年食堂开始于2011年,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便民。区别于新社区,东华路社区是个典型的老旧社区,辖区内的93个院子、282个单元,没有物业、没有围墙,房龄都在20年左右。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早在八年前就已超过4000人,仅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0多人。

一般来说,此类社区福利项目运转难度大、经费紧张,东华路社区却一做就是八年,这与社区探索出的共赢合作模式有关。

民族团结处处显

社会组织 增强凝聚

2011年,昆明市政府为平抑当时高企的物价,特别允许社区增设一些便民蔬菜服务点。按照上级部门要求,通常服务点在完成平抑物价的任务后需撤销。虽然东华路社区对面街道上就有个大型菜市场,但这个看着不大、种类却齐全的蔬菜便民点,对于社区老人来说更为便利。

2010年,杨晓玲将原本用于村级民主事务的“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引入社区管理,并在东华路社区延伸为听证会制度。一年间,东华路社区陆续处理了几件社区内涉及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的案例,有了一定的基础与经验。

在是否撤销便民点的问题上,东华路社区将决策权交给了社区居民。“资源是大家的,不是社区的。”杨晓玲认为在处理此事时,如果社区独断专行,就会变成社区利用公共资源占道经营,对上对下都无法交代。于是,开听证会、征询社区居民意见就成了当时的选择,“听证会上大家百分百都同意保留,就一直服务到现在”。

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便民点,它的存在成为反哺社区老年餐的重要动力。8年不涨价正得益于这些使用公共资源的便民点每日免费或低价为社区提供蔬菜、肉蛋。“肉都是成本价给我们,而且优先给食堂挑选。”

东华路社区缺乏经费、场地及专业人员,要开展更细致、全面的社区服务,得创新、得引进更多力量。杨晓玲介绍,便民服务点的合作方式此后在更大范围内被推广,成为东华路社区与社区内社会组织的主要合作模式。值得关注的是,此类社区内的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它们只需要在街道所在地备案,即可使用公共资源、提供社会服务。

2011年后,东华路社区逐渐“热闹”起来,有为社区学生提供服务的“四点半课堂”,有提升生活品质的“古筝好房子”“布朗茶苑”,有推广科普的“少科爱发明”……几年下来,搭建起有偿、低偿、无偿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

2018年,东华路在原有的理念及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区组织建设“嫁接”在一起。社区利用一座两层小楼,打造了“民族缘聚社”,并将缘聚社的资源提供给更多的社会组织使用。“在缘聚社中,我们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主线,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将所有工作穿插在一起,有点、有面。”

杨晓玲是彝族,自2001年6月进入东华路社区工作至今已有18个年头。在杨晓玲看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需要更大格局,要以凝聚力建设为主,社区组织能在各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凝聚力,是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载体。

聊天、吃饭,老年餐乐趣多

东华路里的“百花园”

邵老太(左)家获民族团结示范户称号 杨晓玲(右三)与“百花园”成员在聊天

民主议事 调解纠纷

东华路“民族缘聚社”很有特色,小楼干净、整齐,一二层是一些服务社区的社会组织办公地,顶楼左侧是休闲娱乐的桌椅,中间是科普种植园,右边是一间小木亭,木亭四周悬挂着粉色的花串,其雕工细致、用料考究,是个晒太阳、聊天的好地方。在采访中,我发现同款木亭在东华路社区内还有一座,就在社区22号院内。

2008年前后,22号院子里一位年过六旬的回族邵姓老太太为方便周围居民休闲,在院内搭建了一个棚子,棚子用四根竹竿支撑,用旧帆布罩顶,棚内有一些破旧的桌椅。风吹日晒几年下来,棚子变得又旧又脏,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2010年起,东华路社区和片区的城管人员屡次上门劝说,希望院内居民配合拆除棚子。可越到后来抵触情绪越大。杨晓玲回忆,每次院子周围的老人家听说要拆棚子,会集体前来抗议。首当其冲的就是邵老太太,“整个院子就她最有号召力,有威望,也不谋私”。

这样的僵局持续了7年,2017年昆明市创文期间,杨晓玲专门找了邵老太太,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几次交流下来,杨晓玲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原本的拆迁思路只考虑到社区的管理要求,未从老人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需求,没有给老人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不久,社区就与邵老太太协商出了“当即拆、立即建”的解决方案。棚子一拆除,当天就在原址上搭建了现在的小木亭。“前后就一个上午,为了防止浸水,我们还在下面打了个水泥底座。”杨晓玲指着水泥底座,让我仔细看,上面很平滑。据她说,打底座当天,老人们为了防止调皮的孩子们踩踏,在四周拉了防护线,端来凳子亲自看守。

现在的小木亭,四周有了窗帘、下方有了挡风板,不怕风不怕雨不怕大日头。每到下午,周围几个院子的老人们就聚集在这,你家好吃的我家好喝的一起分享,你打麻将我织毛衣,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木亭搭建后,邵老太太对社区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主动加入了社区民主议事的队伍。“你给对方承诺,并且执行了,这就形成了信任。”杨晓玲认为“木亭事件”看着小,但辐射范围大,这件事让更多居民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

在东华路社区,民主观念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听证会制度是一种尝试,引入社会组织是一种尝试,22号院棚子拆迁是一种尝试,组建社区民主议事厅更是一种尝试。

2012、2013两年间,东华路社区内一家回族饭店因占道经营,时常和社区及城管发生冲突。2015年,东华路社区准备组建民主议事厅,社区特地把该店的老板叫来,和他交心谈心,并希望他成为议事厅的一员。此后,这家饭店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不仅不占道经营,甚至还能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做得比别家店都好。

因为有了大胆尝试与有益创新,东华路社区获得众多荣誉,2009年,获得“云南省和谐示范社区”称号;2012年,获得“云南省文明社区”称号;2018年,被评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猜你喜欢
棚子东华便民
认识成语
心中一片月:胡涵钧
心中一片月:胡涵钧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便民公告栏
善良
琼岛道班的便民点
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 14:02:37
立体几何中这样运用设而不求
便民电话缘何不便民
取消便民门诊不能顾此失彼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