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就业”洱源炼铁乡两招制胜脱贫攻坚

2019-04-04 09:26孙铭刘笑
今日民族 2019年2期
关键词:纸厂阿三全乡

□ 文 / 孙铭 图 / 刘笑

炼铁乡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西部,距县城52公里。全乡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炼铁乡虽是个小地方,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南北运输大通道“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时至今日,穿炼铁乡而过的黑潓江两岸仍保留着“歇马坪”“驻马店”“马店坡”等地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015年8月以来,围绕习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总要求,炼铁乡以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为目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走出了一条能人带动、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

用“产业”打造脱贫利器

炼铁乡纸厂村是一个彝族支系诺苏人聚居的村子,海拔在2800米至3000米之间。2018年12月,我们到访时,在纸厂村的山嵛菜种植基地,成筐的山嵛菜早已摆放整齐。几天后,这些生态蔬菜将出现在几千公里外韩国人与日本人的餐桌上。

“2018年炼铁乡种植山嵛菜1600多亩,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2019年力争达到2000亩以上。山嵛菜产业的发展,有力助推了全村的脱贫致富。”炼铁乡乡长焦剑华说道。

菜豌豆

山嵛菜基地

受气候和海拔影响,纸厂村的村民过去祖祖辈辈都以种植洋芋、苦荞和燕麦等作物为主。如今,这里却种出了成片的“致富菜”——山嵛菜。

“传统作物的种植虽能填饱肚子,但却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脱贫,我们村经过多年尝试、筛选,最终选定了山嵛菜这种新型蔬菜进行规模化种植。”村里的山嵛菜种植带头人——志和山嵛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灿辉介绍,纸厂村的山嵛菜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大理州民族宗教委办公室主任、扶贫工作队员王永伦

炼铁乡乡长焦剑华

1996年,炼铁乡党委政府引进了山嵛菜种植项目,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轻的余灿辉开始独自摸索。“没人种过,自然没人教,开始那几年,不懂种植技巧,全靠自己琢磨,所以山嵛菜种植也一直呈亏损状态,直到1999年慢慢摸索出门道才开始盈利。”余灿辉说道。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身上却有着一股子钻研劲儿。

同时,随着项目日渐红火,“让大家共同致富”的想法在余灿辉的心底萌生了。

“刚种植那几年,周边有几个农户给我打工,我看其中一个小伙子手脚麻利,多次劝说他种植山嵛菜。好说歹说后他尝试种植了一亩,来年发现真的挣到钱了。后来不用我说,山嵛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原来他家住着土墙房,屋里连张床都没有,更别提像样的家具,现在,漂亮房子建起来了,车也有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家里杀只鸡都记得叫我过去吃!”余灿辉掩不住内心的喜悦。

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余灿辉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能人。2013年,炼铁乡引进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在纸厂村试种山嵛菜,以“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在纸厂村陆家、火山、拉达等小组发展山嵛菜种植。2015年,志和山嵛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在余灿辉的牵头下,合作社通过与昆明川达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将山嵛菜远销海内外,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全村脱贫致富提供了销路保障。

山嵛菜

黄牛养殖

通过山嵛菜种植产业的稳步发展,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也得到大幅增加。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村纸厂村顺利脱贫出列。

在炼铁乡,像余灿辉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不在少数,牛桂丹村党支部副书记年阿三也是其中之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搞好牛桂丹村的产业,使村子尽快脱贫出列,年阿三可谓想破了脑袋。他不断从村子里走出去,到各地区考察,希望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上半年,当年阿三到丽江考察时,经过与当地人反复沟通,他发现,不论是气候、土壤还是水源,综合各方面,菜豌豆种植都是一个非常适宜在牛桂丹村发展的新型产业。

很快,牛桂丹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成立了诺苏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合作社虽然成立了,年阿三却又犯了难。

原来,早些年村里农户种植过玛卡,也曾与收购方签过协议,但后来由于收购方单方面毁约,造成当年种植玛卡的农户损失惨重。农户对合作社将信将疑,对收购方也持不信任的态度。如何重新赢得农户的信任,如何去甄别靠谱的投资公司?为此,包括年阿三在内的合作社的成员没少跟农户做工作,“我们跑断了腿,挨家挨户做工作,直到我们用人格担保,只要作物质量有保障,农户的钱一分都不会少,农户才表示愿意试一试。”年阿三说道。

农户的工作做通了,找靠谱公司的任务更为艰巨。考察再三,年阿三最终选择了朋友介绍的洱源县普郎特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于2016年与该公司签订了300亩的菜豌豆种植合同,覆盖全村260户,成为全乡第二个农业订单项目。300亩菜豌豆经过优质技术服务和精细耕作管理,总产值达150万元、亩均产值5000元。“现在我还记得那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第一次拿到钱时的样子,他们简直太高兴了!”年阿三有些激动。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户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加入合作社。

其中,一个建档立卡户给年阿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前我一直动员他种植菜豌豆,并借了钱给他,当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一亩,尝到甜头后开始扩种,到现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亩了,收入26000多元,车都买好了!”能帮到他人,年阿三显得尤为开心。

2018年,为进一步加深与洱源县普郎特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和加快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全乡5个村与该公司签订了514.7亩的辣椒种植合同,年产值达50多万元,并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保证农户逐年增收。

此时的致富带头人年阿三自然也没闲着,又打起了多元化产业的主意。“2014年我就开始尝试种植重楼,先种两年,小规模试验一下,可以的话,发展全村种植,到时候种植数量多了,外面的公司自然会愿意过来收购。”

炼铁乡是全县牲畜交易量最大的乡镇,也是辐射黑潓江流域5镇乡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结合此契机,加之向住在香格里拉的母亲请教,有头脑的年阿三分析了两地的气候特征,一合计,买了牦牛来养殖。“香格里拉和我们这气候相仿,比较寒冷,而牦牛耐寒,我觉得养殖没问题。”农户看到后纷纷效仿,“现在,我们村一共有牦牛500多头,牦牛供不应求呢!”年阿三爽朗地笑道。

目前,全乡共种植山嵛菜1600多亩,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种植辣椒514.7亩,产值达50多万元;种植菜豌豆190多亩,产值达60多万元。2018年,全乡牛马骡等大牲畜存栏达11070头(匹),养殖生猪23913头、羊24581只,年均畜牧业产值可达4843万元。

用“就业”加快脱贫速度

除了山嵛菜、辣椒、菜豌豆的种植,炼铁乡也在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上下功夫。

“一千家人有一千种问题,甚至有几千种问题和困难,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的收入如何保障?靠产业,也要靠就业。”焦剑华说道。

炼铁集镇

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炼铁乡每年组织一到两次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利用每年春节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机会,加强与用工企业的对接,加大本地闲散劳动力转移力度。“这几年输出的劳动力除培训转移的4000多人外,全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可达7000多人,接近全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也是老百姓增收致富最快、最有效的途径。”焦剑华说道。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炼铁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做事。除了能人带动、产业脱贫外,住房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项目帮扶、金融帮扶等方面,炼铁乡也一并推进。

“产业是关键,领导的高度重视、群众的广泛参与、能人带动与言传身教以及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行情,这些都是分不开的。”眼看着炼铁乡这些年越来越好,焦剑华谈起自己的感受。

目前,全乡包括牛桂丹村在内的3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全乡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6.33%下降到2018年底的1.11%。全乡的牛桂丹、纸厂、翠屏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剩余人口贫困程度深、情况复杂、脱贫难度大。全乡将切实加大帮扶力度,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焦剑华满怀信心地说道。

焦剑华的信心不是没有缘由的。

彝族歌舞

作为大理州民族宗教委的挂钩扶贫点,3年来,州民族宗教委各领导分别带队80多次深入挂钩帮扶村洱源县牛桂丹村和云龙县宝丰庄坪村进行实地调研,并为洱源县炼铁乡和云龙县宝丰乡定点帮扶争取到项目资金近7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等的建设力度,推动挂钩村和民族地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截止到2018年12月初,大理州民宗委已经先后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22次525人次。抽调到牛桂丹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大理州民族宗教委办公室主任王永伦见证了牛桂丹村的蜕变。

“2013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26人,贫困发生率为35.82%。截至目前,全村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6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0.67%。农民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比2013年增长2倍。目前,炼铁乡已打造了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个州级民族村寨。2019年,大理州民族宗教委将争取把炼铁乡打造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王永伦说道。

后 记:

炼铁乡的脱贫路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解决的。整个采访过程中,我看到的是领导干部的上下一心,是产业带头人的满腔热情,是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忱。脱贫的号角已经吹响,小到个人、大到集体,没有人掉队,每个人都以一种冲锋的姿态昂扬向前。

猜你喜欢
纸厂阿三全乡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Palm Paper公司在英国建造废纸分拣厂
火眼金睛
斯道拉恩索对芬兰Oulu纸厂改产包装纸板进行可行性研究
纸厂的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
看好你身边的路痴,可能下一秒她就不见了
瘸腿阿三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阿三创业记:遭遇“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