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渊源和民间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点保护县。她是中国有名的木雕艺术之乡,以其悠久精湛的木雕艺术文化遗产传承闻名于世;她是西部美丽狂放的民间白族歌城,著名的石宝山歌会节让白族情歌声名远扬……
在剑川,看到和听到的是民族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云岭工匠”陈利芳夫妻二人对木雕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回族法官马卓亮的白语宣判;金娜小朋友对白族歌曲的热爱……这种感官上的冲击虽没有昙花一现时的惊艳,却是一种延绵不绝的持久,剑川真正做到了尊重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了文化传承保护水平,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倾心木雕的艺人·
·木雕作品·
作为云南省第一批“云岭工匠”,陈利芳从事木雕工作28年,她也因学木雕手艺与丈夫杨焕培结缘。“我和杨焕培是木雕班同学,之前并不在现在这个厂工作。2004年,杨焕培因雕刻了沙溪寺登街兴教寺山门“哼哈”二神像而被段大师相中,段大师多次出面请他来厂里工作。我们早就耳闻段大师爱惜人才,注重文化传承,我俩便没有丝毫犹豫来到了这里,直到现在。”陈利芳一边沏茶一边说道。
陈利芳口中的段大师就是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雕过“龙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现在的厂子指的是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艺木雕)。
兴艺木雕成立于1995年7月,由段国梁与儿子段四兴独资创办。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企业总资产已达3500多万元,厂区占地面积6亩,现有职工90余人,其中有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工艺美术师6人,初级工艺美术师16人。现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格局,拥有了一支根植于民间的能工巧匠队伍。
作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的剑川,目前有116家木雕私营企业、1500多家个体经营户,木器木雕从业人员达2.1万余人。兴艺木雕荣获了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云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理州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在内的诸多荣誉称号,成为生产性保护文化传承的典型成功案例,也是同行业中的翘楚。
兴艺木雕有一个精品馆,里面集中展示了数百件段国梁及其弟子的得意之作,各种做工精良的木雕家具、旅游木雕小件、寺庙木雕工程、大型壁画、佛像、室内装饰木雕应有尽有,吸引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慕名前来欣赏。
“这件作品有人出高价买,段大师都不卖,他说放到这里,就是为了让前来培训的学生观摩学习技艺。”杨焕培指着一件做工复杂的木雕作品说道,言辞中抑制不住对段大师的钦佩。
另一层的房间里只见五六个戴着口罩、帽子全副武装的木雕师傅正在画好花样的木板上拿着刻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随着木屑扬起,部分雕花的轮廓开始显现出来。杨焕培告诉我们,这是已进行了半年的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大型壁画《彩云南》(木作部分)制作现场。
·杨焕培、陈利芳夫妇·
RONG LIAN MIN ZU TE SE
此外,兴艺木雕还制作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筇竹寺五百罗汉佛龛、华严阁华严三圣佛龛,昆明西山华亭寺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的全部木雕工程……
兴艺木雕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一直注重木雕技艺的传承与传播。2007年,兴艺木雕在剑川县文体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剑川木雕技艺传习院”,从而开始了培训工作。培训分短期与长期两种,短期培训3个月;跟学校合作的学徒制培训则有1年,其中专门授课为128天。除了常规的培训外,兴艺木雕多次与大理州、剑川县残联合作,为残疾人专门开设木雕技能“定向性”培训, 截至目前,共开展6期残疾人木雕培训班,2期提升班,共计培训162名残疾人。
“残疾学员大都是听力障碍或者下肢残疾,所以这些纯手工工作对他们来说毫无压力。现在我们厂经培训后留下来工作的残疾人有14人,收入按计件算,最少的每个月都能拿到2000元。”杨焕培说道。据悉,目前整个剑川县从事木雕加工的残疾人约有200多名,兴艺木雕针对残疾人群体采取的集中培训、实际操作锻炼和分散式家庭制作的就业模式就辐射带动了周边的100多名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就业。
此外,兴艺木雕还“送教上门”。2015年,兴艺木雕创办了第一期“怒江州独龙江技术培训班”,师傅亲赴贡山县独龙江乡,为当地的独龙族、傈僳族、怒族、藏族等43名学员进行木雕手工艺教学。2016年至今,与云南技师学院合作到维西县高泉村开展了3期木雕扶贫培训班,培训学员196名,使得这些学员都拥有了一技之长,增添了发家致富的手艺。
“传承”二字,对于陈利芳夫妻二人来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为了把木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学员们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夫妻二人数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教学生、带徒弟不曾落下一天。昔日的同事早已自立门户开起了自己的木雕厂,年入百万,陈利芳夫妇却依然每个月拿着为数不多的工资。
“培训的学生太多了,仅2007年到现在开办的培训班就有700多个,很多学员的样子早就记不得了,但走在大街上,隔着老远就会有曾经的学员大声喊‘师傅’时,那种心情哟,美着嘞!收入上虽然跟那些主要搞创收的前同事比不了,但我们不后悔!” 陈利芳一边说一边爽朗地笑了起来。
陈利芳很健谈,她讲起了得意门生杨剑飞、杨玉兰夫妇的励志故事。白族少年杨剑飞与藏族姑娘杨玉兰因身体缺陷在特殊学校学习时认识。毕业后,杨剑飞来到兴艺木雕学习手艺,爱情的力量促使杨玉兰追随他而来。几年前,二人顺利步入婚姻殿堂,并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为了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夫妻俩去福建莆田木雕厂打工。因技术过硬,两人的工资不断增长,现在月收入合计早已过万。
“他俩经常给我发微信,告诉我‘师母,我们又发工资啦’,还会经常发福建美食的照片来跟我们分享。前两天还告诉我们,今年春节一回来,一定先来看我们两口子,说是礼物都准备好了,还要请我们吃大餐呢!”陈利芳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微微有些激动。
在兴艺木雕学成手艺的学员不仅仅限于当地,也有不少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广西、黑龙江等地的学员。“有一位台湾学员,原来做房地产的,后来辞职在我们这儿学木雕,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工作室。还有一位广西的设计师,同样辞职后在我们这儿学了一年手艺,现在在广西开了一家木雕工艺品店铺……更有一些学员是因为来剑川旅游,对木雕产生浓厚的兴趣,直接留下来参加培训!” 陈利芳快人快语道。
杨焕培说:“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木雕文化产业及传承展示基地’已完成项目一期工程即展示厅建设,下一步将实施二期工程。”从公司楼上,我们看到旁边空地上已经开始进行建设项目的筹备。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尽管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因为诸多原因,剑川木雕也历经浮沉。但是近年来,木雕产业发展在剑川深受重视。正在建设中的省级特色园区剑川木雕艺术小镇位于剑川县工业园区狮河片区,概算投资34.14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5.8亿元,2018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10.86亿元。它是以剑川木雕为核心,打造融历史、文化、商业、电子商务、休闲、景观、体验、旅游于其中,集市场、加工制造、技艺传承、文化创意、民俗旅游为一体的高品质5A级木雕旅游小镇和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木雕特色小镇,在剑川也已完成核心景观区、展示交易区以及民族院落区的建设,预计2019年投入运营。
此外,在段国梁和杨焕培夫妇等一批手工艺师傅的努力下,剑川木雕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传承与创新,完成从“工”到“艺”的转变,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着自己的品牌,成为剑川不可动摇的一种象征资本与文化符号。
·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大型壁画《彩云南》安装完成效果图·
走进剑川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剑川法院),“宾至如归”的感觉立马袭来。一眼望去,大到诉讼中心的指示牌、大门,小到摆件、挂件,无不体现出剑川木雕的精致华美……遍布于整个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和走廊的装饰边框,采用红白相间的整体配色,烘托出了温馨明快的整体氛围,一改我对传统诉讼服务大厅庄严肃穆的刻板印象。
从法院大厅向里走去,剑川海门口遗址、沙溪寺登街、石钟山石窟等历史文化遗迹图片;白族服装展示;石宝山歌会、阿吒力乐舞、剑川美食等特色民俗介绍,贯穿了诉讼服务中心的民风民俗文化展示阵列。大楼走廊里,木雕、石雕、布扎等传统手工技艺展示柜一尘不染,以直观的方式向群众展示着剑川的历史文化。
“我们将剑川本土风情搬入钢筋水泥的诉讼大厅,只希望来访的群众在诉讼之余,多一刻驻足,体会到法院并不是那么的令人畏惧,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化解纠纷。”副院长王志强说道。
不仅针对来访群众,为了鼓励法院的每一位干警,在法治进程中,工作上不惧挫折,行事中不偏不倚,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诉讼服务大厅侧面还展示有“滇士之魁”——赵藩、“一字千金”——周钟岳以及“白子共产党员第一人”——张伯简等剑川先驱的种种事迹。
看似简单的设计与展示,细想已然下足了功夫。将诉讼服务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转型升级,通过讲述先驱故事,让在此驻足的人都能体会到民族精神,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相对死板的说教,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效果已远远胜出。
此外,作为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剑川法院的“双语诉讼”很有特色。此举是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维护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解决好人民群众“听不懂、说不出”的问题。
“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使用汉语和白语进行陈述,法官应使用同种语言进行询问和作答。”“诉讼过程中,本院可以为不通晓白语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在一张粉红色的《双语审判告知书》中,我看到了如上话语。
白族话是当地群众通用的民族语言,剑川法院对于不通晓汉语的当事人,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双语”诉讼服务。在立案过程中,当事人会收到一份《双语审判告知书》,立案法官会主动询问其所掌握的语言情况并记录在案。
案件受理后,根据当事人掌握语言的情况确定承办案件的“双语”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汉语和白族语进行陈述,法官也会使用当事人听得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对不识字的当事人,法官和书记员会使用其听得懂的语言向其宣判和释明法律文书。经申请,法院还可以为不通晓白族语的诉讼当事人提供翻译。这一系列“双语”诉讼服务的有效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
“听不懂汉语的群众,你去了跟人家说汉语,哪个理你哦。不用本民族语言,在本地区不好开展工作。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不违背党的政策与民族政策前提下,我们会用浅显易懂的民族习俗进行当事人双方的调解。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剑川法院法官马卓亮说道。马卓亮是回族,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白族地区,对白族语言和民族习俗都非常熟悉。因此,不论是因盖房子产生的乡邻纠纷,还是各种家庭矛盾纠纷,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马卓亮成功化解了许多经手的案件。
近年来,剑川法院使用“双语”审理的案件数与有少数民族当事人案件总数的比例始终保持在90%以上。剑川法院“双语审判”工作在传承中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审判工作实际的路子。
为了走好“双语审判”的路子,让所有干警更好地理解白族文化,保障“双语审判”这一“法宝”真正在白乡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剑川法院在干警中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和审判技巧培训,普及白族民风民俗知识,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加强经验丰富的少数民族审判员对年轻干警的传、帮、带工作,保证“双语”审判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从2016年开始,我们每周一开展半小时的‘白话百说’活动,每次一两个人上台,用白族话畅所欲言,或者表演白族歌舞、小调等,主要为了让大家积极参与到白族文化的展示中来。这些年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马卓亮说道。
我们了解到,在剑川法院的14名主审法官中,有13人是白、汉双语法官,法院95%以上的其他干警能熟练使用白、汉双语开展工作。
司法为民,真情无限,剑川法院因地制宜,坚持传承与创新,融合共性、突出个性,将民族文化与法院自身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将民族文化融炼于工作实践的创新路。
延续千年的剑川石宝山歌会节是白族地区久负盛名的民族传统节日,被誉为“白族歌城”“中国西部狂欢节”,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歌会期间,来自剑川及周边县市的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到石宝山祈福许愿,通宵达旦,尽情狂欢。弹龙头三弦,唱白曲山歌,尽显白乡风采……
现在,受歌会的影响,剑川学习白族歌曲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我只是听外婆唱,她时不时会教我几句,后来爸爸妈妈发现我对白族歌曲很感兴趣。就带我去县文化馆的老师那里专门学习。在学校,音乐老师也会指导我唱白族歌曲,所以我提高很快。”有四年白族歌曲学习经历的金娜说道。
金娜是金华二小六年级的学生,是学校的名人。别看她小小年纪,去过的地方可不少。因为白族歌曲唱得好,她曾多次去丽江、昆明、上海等多地参加唱歌比赛并获奖。“许多同学都很羡慕我,我们班一位回族同学经常向我请教,想跟我一起学习白族歌曲呢!”金娜说着露出腼腆的笑容。
“她可是未来的歌后呢!”提起金娜,金华二小校长董健媛一脸自豪。在金华二小,像金娜一样擅长民族歌舞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了让学生享有幸福的童年,提高民族文化意识,金华二小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校园文化节”,这一天,全校各民族的学生都聚在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2018年,在云南省中小学艺术文化展演中,金华二小凭借改编的白族传统歌曲《白月亮白姐姐》获得三等奖。“这首歌曲原本是讲男女情爱,为了更符合孩子们的心智,我们请来民间艺人结合儿童的特点把它改编成适合孩子们来唱的歌曲。”董健媛说道,“另外我们注意到,剑川县各个乡镇白族服饰均有差异,为了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白族文化,便在全县率先举行了白族服饰进校园活动。”
作为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金华二小师生自己编排了白族、彝族等民族的舞蹈作为“课间操”,对于传播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歌舞表演,金华二小的课程设置也蕴含着深深的“民族味儿”。创建于2013年8月的金华二小,是由原来的西门小学、北门小学、金龙完小、永丰完小四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小。学校现有21个教学班,学生981人,其中白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民族的学生就有912人。
为了丰富教育内涵,让孩子了解更多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金华二小充分利用大理州编排的系列地方课程读本《家在剑川》,重点突出“爱我家乡、民族团结大家庭”等内容,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每周一节,由班主任负责授课。美术老师则围绕民族元素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作,以“民族团结”为题的手抄报、简易木雕、刺绣、剪纸……风格迥异的作品在孩子们精心创作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起来。
“在我们每年四月的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中,每班会完成一个宣传黑板报、学生每人一份的手抄报以及一次主题班会。每年都在各年级评选出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级。”董健媛介绍。
2017年以来,学校围绕“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的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各年级举行“民族文化大家抒”班刊评比、“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民族之花齐开放”作文比赛等民族团结教育系列评比活动,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外,校园广播站还开辟了每周一次的“民族团结教育”专栏,以广播的形式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
不论是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还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课程,这些都已经成为金华二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孩子们难忘的童年记忆。
·民族大课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