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U
因为葛丽泰·嘉宝,去看传记电影《瑞典女王》(1933年)的。当年好友送的那本《伟大的嘉宝》,几乎被我翻烂了。书中那些充满激情的话语,至今在脑海中萦绕:“在没有神仙降世的年代,她就是女神;即便不是,她也比尘世间任何人更接近女神。”可看过影片之后,却发现:与“女神”相比,“女王”要更具吸引力。
克里斯蒂娜,这位瑞典历史上辉煌时期的传奇女王,凭雄韬武略冠绝一时,以远见卓识开启民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女王——正如影片中西班牙特使初到瑞典时所说:“我在国内听说她是一位才女,整日埋首于书本而非男子的胸膛。”
即使是摄影机,也对这位“爱读书的女王”充满了好奇:影片一开始,它便探进女王的寝宫:女王正倚躺在床上,借着烛光,如饥似渴地读着书。随后进门的贴身侍卫奥格,道出了女王与书相伴的日常:“每日到了晨起之时,我都会发现您早已醒来,手持书本。”“我自由时间本来就不多,用来昏睡实属浪费。”女王回答着,视线并未从书上移开。
政务生涯中每日被例行公事禁锢着的女王,尽管位居权力的最顶端,却少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她曾向首相抱怨:整日被职责缠身,“以至于想阅读一本书籍,还得半夜起身才能实现。”——为了积攒阅读时间,女王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且从不浪费可以用来读书的每一分钟:贴身侍卫一边为她梳着头,她一边吃着早餐,同时还在读着莫里哀的喜剧《可笑的女才子》。
女才子可笑吗?当克里斯蒂娜来到法国时,世人“只看到这个哲学家女王梳的不是法国发式,跳舞技术不好”,但伏尔泰却看到她灵魂的超凡脱俗。
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伏尔泰写道:“(克里斯蒂娜)会八种语言。她曾经是笛卡尔的门生和朋友……她把凡能启发开导她的人都吸引到瑞典……她认为,和勤于思考的人一起生活比统治朴野无文和毫无才华的人更有价值。她曾经在毫无文化技艺的环境中,培植了这些文化技艺……”
从《瑞典女王》中“相聚小酒馆”那一场戏,可以看出:17世纪的瑞典尽管已经拥有强悍的军队,但社会文明程度不高,落后又愚昧。因此,克里斯蒂娜致力于文明改革,下决心让瑞典社会变得高雅起来:
她花高价从意大利购得六百件藝术品,用以提高整个国家的艺术鉴赏力;
她邀请欧洲大陆的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哲学家,到她的宫廷来,共同探讨改革社会的良方;
她于1645年创立了《国内邮报》,这份世界上发行历史最悠久的报纸,连续不间断地发行了362年;
她令瑞典国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乌普萨拉大学真正实现了全国招生,同时准许西班牙和意大利教授入院执教。当有大臣认为此举会“腐化我国纯正的教育理念”时,“故步自封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问题,”她回答道,“瑞典需要新思想。”
若不是“为了自由宁静的生活,放弃当之无愧的王位”(伏尔泰),克里斯蒂娜将与叶卡捷琳娜二世一起,跻身“伟大的女性帝王”行列。而后者也是一位爱读书的女皇。
174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与皇储彼得结婚。婚后彼得另寻新欢,她整日幽处深宫,为了排遣寂寞,开始静心读书。起初读小说,后来无意中读到了伏尔泰的作品,开始阅读政治哲学类书籍:十卷本德国史、四卷本哲学史以及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阅读使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终成为引无数启蒙思想家竞折腰的一代女皇。
因为读书所以爱书,因为爱书所以理解爱书人:当哲学家狄德罗生活窘迫,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大量藏书来维持生计时,叶卡捷琳娜二世花几十万卢布买下狄德罗的所有藏书,并委托狄德罗保管。她认为,在狄德罗去世之前让他和他的书分开,“是一件最痛苦不过的事”。
爱读书的女人,以灵魂自有的香气熏陶子女,是一个家庭的福泽;爱读书的女王,目光远大、智慧无穷,是一个国家的福祉。
关于“女王爱读书”这件事,艾伦·贝内特有自己的看法:喜欢读书是一个爱好,以女王工作的性质来说,她不该拥有自己的爱好。尽管如此,这位英国国宝级剧作家仍以自己最擅长的喜剧风格,创作出小说《非普通读者》,讲述了一段妙趣横生的书缘故事:因为一次追狗的经历,英国女王培养出读书的爱好,进而成为不折不扣的书迷。小说中让女王爱上书的理由有很多,我喜欢这一条:女王过了一辈子与众不同的生活,现在她渴望普通人的生活,在每一本书里,她都可以找到这样的感觉。你看,书中有万般滋味,连女王都爱上了。
然而,《非普通读者》毕竟是虚构作品,是书虫贝内特心中的愿景,他真正想表达的是:如果连阅读绝缘体的女王都爱上了读书,那我们每一个平常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