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武志军
今天的挑战本质上是“成长的烦恼”, 信心不可动摇
“我们刚刚微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测,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21年或者2022年,迈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
对2019年的中国经济,李稻葵做出了乐观判断。“要实现2021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目标,前提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速。”李稻葵认为这不算太难,“我相信中国经济稳得住。”
李稻葵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自于我国超高的国民储蓄率。根据他的计算,我国的国民储蓄率约为37%,在全球居于高位。有了储蓄就有了资金,可用于化解产能过剩、治理环境等等。
李稻葵还看好中国经济中尚未释放的增长新动能。商务部数据显示,消费已经连续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李稻葵认为,在我国还有一大批在尚未迈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群,比如说快递小哥、家政服务人员,以及在农村的农民,他们也有消费力。
快递小哥的招工广告月薪都是8000元气,而最近一份招工报告显示,月嫂的月薪已经高达25000元。李稻葵认为,只要有适当的配套改革措施,例如落户、社保等等,就能够激发这部分人群敢买房、敢消费,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绿色发展本身也是投资,会形成新的增长点,还有产业升级,也让企业附加值增加了。这些,都让李稻葵对中国经济信心不改。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学者,李稻葵希望把中国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传递给更多人。
“中国现在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和发动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1/3。在质量的改善上,中国经济的贡献也是最大的。”李稻葵举例说,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世界很多国家都受益。例如我们的光伏行业去产能,让全球光伏产业的定价更加合理,价格回升,引导全球光伏产业价值回归,助力减碳作用,“因为以前光伏太便宜,大家随便用,而制造光伏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减碳反倒是不利的。”
他也坦承中国的转型之路并不容易。“中国体量大、国土面积大,有过转型成功经验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面积可能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海外对中国巨人转型的担忧有一定道理。”李稻葵说,“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就是中国和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一样,经济体制也不一样。”
中国正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给了中国经济更大的腾挪空间,更高效的调整力度。
“像美国在里根时期放松了对航空航天的管制,企业一拥而上,后来经过了几十年的调整,最近才有起色,实现了部分合并重组。而我们的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只用了3、4年时间就初战告捷,盲目增长的态势已经得到控制,在国外,可能需要十几年。”李稻葵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机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对于发达国家同样有借鉴意义。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李稻葵说,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天的挑战本质上是“成长的烦恼”, 信心不可动摇。必须以冷静、开放的心态合理应对挑战。狠抓改革,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宣扬奉献者。久久为功,做强做大经济发展的“底盘”。
李稻葵说,在经济全球化赛场,我们遇到一些赛场上“推拽拉扯、挑衅对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流,世界经济已经彼此交融、相互制约。我们“成长的烦恼”也来自于自己个头长得太快,难免不协调、不平衡。一些领域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一些地区生态破坏、亟须修复,一些核心技术还没掌握。但是必须看到,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成长中得以解决。我国国民储蓄率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具有旺盛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有近14亿为了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拼搏的中国人,这保证了中国经济绝不会就此停止前进。
李稻葵认为,一些看似咄咄逼人的要求,短期是痛,长期是倒逼改革,应以开放的心态冷静应对。对于一些从长期来看将阻碍我们创新和升级的要求,必须坚决拒绝。对企业家,要保护产权和公平竞争,让他们勇于投资新兴产业、乐于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对科研人员,要鼓励他们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对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更多的正面激励,让他们更有担当、更有作为。
李稻葵表示,要加快社保体制改革,减少劳动用工税费,推进户籍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收入和消费。只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