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猪”
——以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品为例

2019-04-03 07:55文/赵
文物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豪猪海伦野猪

文/赵 昕

图一 野猪标本

2019年为己亥猪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与猪的形象相关的藏品,盘点这些猪年吉祥物,别有一番趣味。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以自然标本、历史藏品和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与猪的形象相关的藏品,大致可分这三类:自然标本有在东北地区生活的野猪标本,贝林捐赠的远道而来的非洲疣猪标本,凶猛的中美洲的西貒等;历史文物有新石器时代莺歌文化小陶猪,汉代陪葬的带厕所的陶猪圈,金代的猪首瓷埙等;艺术品中也有很多以猪为题材的作品,版画、年画和剪纸作品中不乏精品。

自然标本中的猪

人们一般认识中的猪,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猪形亚目猪科,猪肉是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家猪和野猪是猪科里的主要成员。野猪是家猪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人类就驯化野猪,将其变成家畜,以便获得肉食。但是,野猪并没有就此灭绝,现存的野生种群依然活跃在欧亚大陆,它们适应能力和繁殖力超强,加上没有什么天敌,使得种群繁盛。

图一中这只野猪剥制标本是由俄国人阿·司·鲁喀世金于1935年在大兴安岭东坡扎敦河上游采集到的,是一头雄性野猪。现陈列于黑龙江省博物馆自然展厅中。野猪(Sus scrofa),又叫山猪,身体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耳直立,上唇与鼻突出成圆锥体,顶端有裸露的软骨垫,称“拱嘴”。“猪拱嘴”也是猪形亚目典型的外部特征。野猪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翻转,呈獠牙状。行走奔跑时四足着地,四足均有4趾,外有硬蹄,每蹄仅中间2趾着地。野猪耳披有硬而稀疏的针毛,背脊鬃毛较长,整个体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区而略有差异。尾巴细短,奔跑时会向上竖起。野猪适应力强,分布范围极广,涵盖欧亚大陆,黑龙江省除个别县外,全省各地基本有分布。

图二 荒漠疣猪标本

图三 美国电影《狮子王》剧照:疣猪彭彭

图四 中美西貒

图二中的荒漠疣猪(Phacochoerus aethiopicus)标本,2015年由美国慈善家贝林捐赠给黑龙江省博物馆。这类疣猪曾经生活在南非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荒漠地区,所以称为荒漠疣猪。荒漠疣猪是野猪的一种,因眼部下方具有肉质凸起的疣而得名“疣猪”,雌性只有一对“疣”,雄性疣猪吻部多出一对较小的疣,以此可以判断出馆藏这只标本为雄性个体。这些“疣”在疣猪挖土取食时可以保护眼睛。疣猪头部较大,占身体的三分之一,口腔中长有四枚獠牙,前两枚獠牙十分巨大,长而锋利,弯曲成镰刀状,是疣猪主要的防御进攻武器。疣猪背部具有鬃毛,尾巴细,奔跑时向上竖立。它们的生存能力很强,非常适应高温和干旱环境,可连续数月不饮水。荒漠疣猪獠牙虽然锋利,但是长相十分卡通,图三是美国迪士尼动画片《狮子王》中的疣猪彭彭,其原形即来自荒漠疣猪。

图四中这只动物标本名称比较古怪——中美西貒(Pecari tajacu),长着和猪一样的唇鼻,与荒漠疣猪同为贝林捐赠,是从美洲中部美国境内采集而来。西貒属猪形亚目西貒科(Tayassuidae),外形和习性和猪科动物非常相似,但是体型比猪形科动物小很多。西貒后蹄只有三趾,这也是与猪科动物的区别之一。西貒上下颌均长有獠牙,与野猪的獠牙不同的是西貒的獠牙没有弯曲,是圆锥状直立的,是强有力的防御和攻击性武器。除了獠牙,西貒还长有臭腺,也是用于御敌的手段。

最有意思的是图五中的北美豪猪(Erethizon dorsatum)。虽然叫豪猪,但是它却属于哺乳动物纲啮齿目豪猪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猪”,可以说是混进“猪”队伍中的冒充者。

图五 北美豪猪

豪猪又叫箭猪,它们以背部和尾部的棘刺得名,棘刺就是长有倒钩的长刺,最长可达到35厘米,是豪猪用来防御的重要武器。豪猪的棘刺受到攻击时会立起,豪猪会扑向敌人,刺上的倒钩则牢牢地扣在掠食者身上,而且棘刺也很容易脱落,不会使豪猪受伤。除非受到攻击,棘刺一般顺着豪猪的毛贴在豪猪身上。而这只制作成标本的豪猪身上的刺已经完全脱落了。

这些野生的猪和现代的家猪都有着共同的祖先。

历史文物中的“猪”

中国是最早对猪进行驯养的国家,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均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家猪骨骼化石,当时雕塑成猪形的陶质陪葬品也已经出现。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新石器时代莺歌岭文化的陶质动物俑。它们做工粗犷,有的甚至还留有捏制时工匠的指纹,根据陶俑特征能明显辨认出塑造的是何种动物,其中有陶狗、陶熊、陶猪。陶猪造型生动,但与现代家猪有明显的不同,更偏向于野猪的体态。

图六至图九中的四只小陶猪为保存完整的精品,图六、图七、图八为国家一级文物。图六中的陶猪高3.8、长6厘米,造型瘦削,略显老态,一耳一足和尾部略残,其余保存基本完整,耳部似随意捏成,耳周围能明显看出捏塑者的指纹,腹部下刻画生殖器,经鉴定确认为雄性。图七中的陶猪保存完整,高4.5、长7厘米。为褐色陶泥制成,泥质细腻坚实。匠人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当时家养猪的形象,鼻吻部向上撅起,耳小且竖立,脊背明显向上隆起,腿部塑造显得强壮有力,尾巴自然地搭靠在后臀上,作悠闲行进状,线条柔和,比例适当,应为当时的雕塑上品。图八中的小陶猪高2.2、长2.7厘米,制作手法简洁,仅用一个泥球略微塑造便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小猪的滚圆可爱,活泼生动。图九中的陶猪长5.3、高3.5厘米,所用泥质略显粗糙,全身黑色,腰部经过修复,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匠人生动表现出了小陶猪的动态造型,尾巴向上撅起,后腿蹬地,似乎在擎地奔跑。耳根下有穿孔,耳部比前三只陶猪都有所放大,似乎品种已经有所不同。这些小陶猪是研究原始社会家畜饲养、雕塑造型等的珍贵历史实物资料。从这些陶猪造型来看,它们都没有獠牙,已经改变了生活习性,但是耳部和背脊还是更接近于野猪的体态,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家猪与现代家猪有很大区别。它们的躯体显得不那么丰满,更似野猪般精壮。

图六 新石器时代 莺歌岭文化陶猪

图七 新石器时代 莺歌岭文化陶猪

汉代是中国家猪驯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如何选择饲养家猪的著作——《相猪经》,也出现了“相猪”这个行业,《史记·日者列传》记载:“留长孺以相彘立名”,这位留长孺可谓是汉代的相猪专家。汉代对家猪的选取、留种和繁殖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现代家猪的饲养方式有深远影响。

汉代墓葬中随葬的明器中不乏猪的形象。图十、图十一中这件汉代带厕陶猪圈,为国家文物局1963年拨交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长28.5、宽27.5、高13.5厘米,为方形猪圈造型,是汉代常采用的明器题材。猪圈墙上有出脊房檐,为高等级建筑才有的设置。圈内卧一母猪,母猪腹部圆滚,似刚生产完毕,能清晰地看到其腹部下方的乳头。背脊向下塌陷,已经不似野猪的体态,更接近现代家猪。猪圈旁为厕所,厕所房顶遗失,厕所前有一坡道供人上下,坡道上刻划出防滑线条。整个带厕陶猪圈造型写实,表现了汉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汉代将厕所称为溷,从字形来看就像厕所旁边带有猪圈,将厕所和猪圈合二为一使得两个污秽处所集中在一起,清理起来比较方便,减少了污染源,有效地利用了生活空间,同时人与猪的排泄物混合一起积粪积肥,有利于资源再利用。这对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汉代人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图八 新石器时代莺 歌岭文化陶猪

图九 新石器时代 莺歌岭文化陶猪

图十 汉 带厕陶猪圈

图十一 汉 带厕陶猪圈(俯视图)

图十二 汉 猪形陶俑

图十三 汉 猪形陶俑

图十四 汉 猪形陶俑

图十五 唐 黄釉陶猪

汉代也有很多陪葬的猪形陶俑出土,与新石器时代的陶猪有明显区别。图十二至图十四为汉代猪形陶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支援边疆时由其他单位拨交黑龙江省博物馆保管品。这些猪形陶俑原有彩绘,出土后彩绘剥落,陶猪俑鼓肚肥臀,肥头大耳,与现代猪已经没有明显差别,说明汉代养猪从选种到饲养与现代已经十分相近,也说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惠及当代。

图十五中的唐黄釉陶猪为唐代墓葬出土,长8、宽4、高3.3厘米,为一卧猪造型,脊背上有猪鬃,施黄褐釉,施釉不到底。胎质粗糙,已经向瓷器的方向过渡。从陪葬俑的质地也可以看出当时陶瓷烧造的发展。人们事死如事生,往往将最高级的技术应用于明器的制作。不管是陶质还是瓷质,陪葬猪形俑象征了墓主人的财富,他们想把生前的富有生活延续到来世享用,这才使我们现代人能观赏到如此活灵活现的猪形俑,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

图十六 东汉 猪形青玉握

图十七 金猪首瓷埙

图十六中的东汉猪形青玉握也是一件陪葬品。原名为东汉青玉猪,根据其他博物馆馆藏和发掘报告考证,此件玉器应为西汉末年到东汉流行的陪葬玉握,且腹部有裂纹和沁,确为葬玉无疑。夏鼐先生对葬玉给出了定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称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后者是随葬物,但不算做葬玉。”[1]西汉末期开始,葬玉已经在平民中被允许使用。根据此件玉握的琢磨工艺,国家文物鉴定组专家将其年代断为东汉,所以应重新定名为东汉猪形青玉握或东汉青玉握豚。玉握应为一对,黑龙江省博物馆仅收藏有一只。这件玉握整体造型比较抽象,为长圆柱体,伏卧状,背部浑圆,腹部削平,雕刻成猪形,吻部突出,以线条刻画出“猪拱嘴”上的纹路,前后蹄皆屈收腹下,短尾不明显,猪下颌与尾部均有穿,用来穿入丝带,系在死者手部,防止玉握滑落。眼、耳、腿、蹄、臀、尾等部位均用阴刻细线条表现,为典型的“汉八刀”雕刻技法[2]。“汉八刀”是随古代葬玉文化发展出现的一种玉雕技法,雕刻者以寥寥线条便可表现出器物的神韵。虽然叫“汉八刀”,实际上还是用“铊具”研磨而成,“八刀”也只是概数,表现玉器上雕琢的线条简洁而已。以“汉八刀”琢出的葬玉题材常见“握豚”和“唅蝉”:“握豚”即猪形玉握,象征财富,一般为一对,死者握于手中,象征死后不两手空空,以待死后继续享受富贵生活;“唅蝉”即蝉形口含,象征超脱,放于死者口中,带领死者灵魂往生。汉代晚期,葬玉风气已经波及整个社会,这样简洁雕琢的葬玉已经被允许用于平民,但是就算质地普通,雕刻技法简单,这些葬玉也只是富贵人家的陪葬品,穷苦平民难以企及。

猪的形象不仅仅用于明器造型,还用于乐器造型。图十七这只猪首造型的瓷埙,出土于黑龙江省肇东县(现为市)金代八里城遗址,高4.5、宽5.3厘米,保存完整,较为珍贵,为国家二级文物。瓷埙成圆球形,为一猪头造型。耳部三角形,向上直立。眼目占满了上半个面部,突出,似以贴塑为之。唇鼻部特征明显。酱釉,施釉不到底。猪首内空,头顶有一大孔,为吹孔;脸颊上开有两个小孔,为音孔。可吹奏,为两音孔瓷埙。

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用来演奏乐曲。陕西半坡、山西义井、荆村、甘肃玉门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陶埙出土[3]。根据考古出土实物证实,单音孔陶埙能吹奏出简单的音调。有文献记载,内丘发现的两件唐代二音孔瓷埙,比这只猪首瓷埙年代更早。那两件瓷埙均为人头像造型,“通过交替开闭二音孔及变换嘴与吹孔的进气角度(即俯吹、平吹、仰吹)试吹均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完全构成了七声音阶除七声音阶外还能吹出七个音阶以外的几个半音和部分变化音且音色浑厚”。[4]从文献中的图片看,这两只唐代瓷埙的构造与猪首瓷埙大致相同,说明这只猪首瓷埙是可以实用的乐器,而不是原来鉴定资料上记载的单纯的是儿童的玩具。如果将来有机会,可以邀请对埙有一定研究的乐器专家试吹。

艺术作品中的猪形象

欣赏完历史文物中的猪,再来观赏一下画作中的猪。图十八是一副创作于1961年的版画,画面横38、纵49厘米。整个画面呈紫色调,描绘了小饲养员手提油灯,夜间精心护理刚出生的小猪,帮助小猪吃奶的画面。母猪回望小饲养员,表示感谢之情,画面生动温馨。当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抓生产是工作重点,这幅版画应该是作为促生产宣传之用。

图十九这幅于志学先生的《猪年吉祥》中国画,应为庆贺新年而作。画作完成于2007年(丁亥年),画面纵136、横68厘米。纸本,设色。画面描绘了松树下母猪在酣睡,而她的小猪宝宝正在和小饲养员玩耍。小饲养员的竹篮中盛满了新鲜的樱桃,她正在用樱桃来喂小猪。画面温馨和谐,画面透露着画家期盼新一年物富年丰的心情。

除了标本中真实的猪,历史文物中各种形态的猪,还有一位来自神话传说中的猪,他家喻户晓,即《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净坛使者”——猪八戒。图二十中年画描绘的故事情节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场面,上海画院陆一飞先生创作于1977年,为陆先生中期作品之一。画面纵86.3、横106厘米,绢本,设色。故事主角唐僧师徒四人与白骨夫人在画面上均有出镜,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护住唐僧追打妖精。图中猪八戒手舞九齿钉耙,袒胸露乳,跟在孙悟空身后腾起云雾,摆出追打妖精的姿态,钉耙却摆向后方,与故事情节中经常作为悟空帮手的男三号非常相符,作者通过画作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十八 张路 小猪养护员(版画)

图十九 于志学 猪年吉祥

图二十 陆一飞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年画

而在另一则《西游记》故事中,猪八戒则是以主角出现的。图二十一中剪纸表现猪八戒背媳妇的故事情节。这幅剪纸作品为海伦剪纸艺人曲桂兰所作,征集于海伦市。剪纸中猪八戒背着孙悟空变幻的高小姐腾云驾雾赶回府地,后面的高小姐带着花冠,穿着嫁衣。海伦剪纸向来由剪纸艺人信手拈来,这幅剪纸布局和比例都很合理,显示了剪纸艺人非凡的功力。

图二十二中剪纸的题材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头像,作者王自喜也是一位来自海伦的民间剪纸艺人。作者对师徒四人的特征拿捏非常到位,将唐僧的慈眉善目、孙悟空的紧箍咒、猪八戒的肥头大耳、沙和尚的不怒自威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猪八戒的面部表情,既表现出那种质朴的憨厚,也表现出了好吃懒做的滑头。

东北地区一直保留着过年剪窗花、贴挂钱的习俗,各地都保留有独特的剪纸技艺,海伦剪纸以独特的魅力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毕顶坤在《海伦剪纸的艺术分类》对海伦剪纸进行艺术分类,将海伦剪纸分为:民间剪纸、满族剪纸、绘画剪纸、工艺剪纸、装饰剪纸。[5]2007年,海伦剪纸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伦俗谚有“家家女儿会剪纸,户户闺中爱绣花”“窗外年猪叫、窗内小人红”[6]的记载。由于剪纸大部分为春节所创作,所以大部分与生肖有关。是历年生肖文物图片展的重要藏品。“年猪”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祥寓意,是剪纸艺人创作的热门题材。而更多的剪纸作品是广大民间艺术家根据生产生活的场景创作出来的,对这些场景和素材,他们了然于心,不需要进行草稿设计,即使再复杂的场景设计,也只是以指甲在纸上做简单刻画。剪到之处线条流畅,以剪为笔,通过纸张的镂空表现阴纹阳纹,吸取现代绘画、版画、雕刻等艺术手段,表现作者心中所要表达的艺术场景。

图二十一 海伦剪纸 猪八戒背媳妇

图二十二 海伦剪纸 西游记人物

图二十三 海伦剪纸 喂猪

图二十四 海伦剪纸 猪群

图二十五 海伦剪纸 猪骆驼

图二十三描绘一幅农村妇女喂猪的场景,以黑色剪纸表现黑白式的剪影效果。整个布局没有大的空白,线条疏密有致,构图饱满,是不可多得的剪纸作品。作品运用了版画的创作技法,通过黑白对比勾勒出劳动人民积极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图二十四表现的是母猪带领小猪在草丛里玩耍的场景,细节处理细腻,能表现出小猪在草丛中藏匿之感。母猪肚上三个乳头对应三只小猪,注重了细节设计。三只小猪身上花纹各异,由剪纸艺人随心而就。整个构图较为复杂,草丛线条凌而不乱,根根分明。十分考验剪纸艺人的技法。

图二十五的海伦剪纸——“猪骆驼”,以猪为驼拉运货物,大肥猪十分壮硕,努嘴向前卖力拉动小车货物,车上载着一大包货物,牧童悠闲的跷腿坐在货物上吹笛子。“猪骆驼”的卖力向前和牧童的悠闲相得益彰,没有多年的生产实践和创作经验是很难构思出如此巧妙的作品。海伦剪纸的魅力就在于此,每次观赏都有不同的感受。希望这门“非遗技艺”可以得到人们的关注,得到发展和传承,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技艺。

[1]夏鼐:《汉代的玉器》,《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25-149页。

[2]徐文宁:《戌亥年说玉猪》,《艺术市场》2007年第2期,第70-71页。

[3]申莹莹:《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乐器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博士论文。

[4]贾成惠:《内邱发现唐代二音孔瓷埙》,《文物春秋》1997年第3期,第91、94页。

[5]毕顶坤:《海伦剪纸的艺术分类》,《魅力中国》2010年第3期,第174页。

[6]黄志欣:《浅析海伦剪纸的风格特色》,《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第3-6页。

猜你喜欢
豪猪海伦野猪
长刺的豪猪
萌萌的小野猪
豪猪没有坏心眼
假如豪猪过人的生活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小豪猪上学
野猪受骗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