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梅
摘要:“饥饿”是小说《杀夫》中一切悲剧的导火索。李昂力透纸背的“饥饿”书写让人陷入无力的挣扎和无法反抗的绝望之中。这种“饥饿”不仅仅是物质匮乏的生存环境下的食不果腹,还是病态的生理饥渴之下兽性般的性索取,以及饱受摧残后的畸形心理的空虚感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饥饿”形态,本文拟从物质饥饿、性饥饿、心理饥饿三个方面来分析林市等人的悲剧及其原因,以期对人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李昂;《杀夫》;饥饿
《杀夫》是台湾女作家李昂的一部中篇小说,写的是日据时代下农家女林市悲惨的一生。林市年幼丧母,寄人篱下,长大后被叔叔卖给以杀猪为业的陈江水做妻子,长期遭受丈夫的断食、性虐待和精神折磨,被以阿罔官为首的村妇造谣、排挤,最终走向崩溃,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而“饥饿”就是造成林市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
一、物质饥饿:生存与尊严之间
《杀夫》被李昂称为“吃不饱”的文学,小说从始至终都呈现出“食饥饿”的状态。小说开头就写了林市及其母亲被叔叔侵占了瓦屋后无家可归的落魄之境。不堪忍受饥饿的林市母亲,因两个饭团被无名氏士兵诱奸而违背了贞操观被族人惩治下落不明。可悲的是,阿母全然不知道自己正在遭受什么,只感受到了无穷尽的饥饿。这是在极度的饥饿之下,身体对食物的最大化需求掩盖了人清醒的意识,以及将“活命”之外的一切贞操耻辱都抛出脑后。林市目睹了母亲出卖自己的身体以换取食物及族人对母亲审判的场景,给她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在后来,这些场景总是投射到林市的梦境里,可以说,“饥饿”的恐惧支配了林市的一生。
同样,为了生存,林市不得不以母亲曾经用过的方式来换取食物。母亲失踪后,林市一直为叔叔家做苦力活以换取口食,却永远也吃不饱;长大后,叔叔为了以取得长期免费的“肉票”,把她卖给了屠夫陈江水。婚后的林市,她仍需以身体的受虐来换取食物。洞房花烛之夜,被陈江水残暴地性侵至昏厥后,林市换来了人生中的第一顿饱食:一块“带皮带油”的猪肉,“林市满满一嘴的嚼吃猪肉,叽吱吱出声,肥油还溢出嘴角,串串延滴到下颏、脖子处,油湿腻腻”,像极了林市阿母被诱奸时的场景。而这样的场景一次次地在林市的人生中上演:性暴力后的犒赏,林市如虎吞咽,对自己赤裸着下半身吃完食物的狼狈不堪毫无察觉。古人云:“仓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一切行为都只是出于本能的求生欲望,根本意识不到“伦理道德”的存在。但当林市得知自己每次被陈江水性侵而痛苦惨叫却被阿罔官等人曲解为淫荡时,她的自尊心被激起,自此无论陈江水如何虐待她,她都闭口不叫。这样她的“表现”无法再满足丈夫的变态性需求,其结果是被断食。饥饿中的林市想尽办法自给自足:偷吃为陈江水准备的饭菜、祭拜鬼神的供品、发霉的面条,甚至是离家出走找活干、乞讨等,但这一股微弱的反抗举动很快便被陈江水识破,结果换来的是陈江水变本加厉地虐待,濒临崩溃地林市,最终终结了丈夫的性命。
《杀夫》小说中“食物”被赋予了一种权力,掌握“食物”命脉的人便掌握了一切主导权,甚至是生杀大权。陈江水是林市唯一的食物来源,因此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和支配林市。而作品对林市口中不断涌酸水的情形进行反复描述,是对林市内心“饥饿感”的强调。这种“饥饿感”无形中在林市心中慢慢积蓄反抗的力量,最终促使林市消除了可能会带来的“饥饿”隐患,所以在极端的压迫下,林市杀死了丈夫,夺回了饮食权。“饥饿”导致了林市及阿母悲剧,而封建文化中女性的非我状态及权力颉颃在“饥饿”的影射下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二、性饥饿:兽性与人性之间
相对于林市的“食物饥饿”,陈江水对于“性”的欲求也是另一重“饥饿”,因此“性暴力”同“食物饥饿”伴随着林市的一生。小说中的陈江水就是恶魔般的存在,他似乎把职业上的“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移植到了妻子林市身上。在新婚之夜,不但不表现出一点温情,反而在林市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硬生生地对她实施“性”行为,把林市折磨至昏迷。在随后的日子里,陈江水以性虐待林市为乐。而陈江水对“性”的需求如同每天都要去猪灶宰猪般频繁,“他在晨间到猪灶杀猪完后回来要她,这已经成种习惯”。因此林市隔天甚至是一天好多次都在承受这种随时被性暴的恐慌。陈江水无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不管林市在做什么,身体舒不舒服,甚至是月事期间,只要陈江水体内的兽性被激发,林市都必不可免地被强暴和毒打。
实际上,陈江水的这种施虐症来源于其贫困悲惨童年和压抑不公的现实生活,加上工作性质的原因,没有人愿意把女儿许给他,导致他年近四十岁依然孑然一身,所以他需要宣泄自己对现实的愤怒和恐惧。他通过攻击别人来试图摆脱这种恐惧,他报复小时候曾欺负过他的人,违背杀猪行的忌讳而杀了一头怀孕的母猪,折磨林市,林市的痛苦和惨叫会让他得到快感。总之,陈江水凌驾于道德法律之上,堅持兽行准则,通过一系列的施暴取得了心理上的平衡,证明了自己的真实存在和强大的力量。然而,当“本我盲目追求本能的满足时,常常会忽略最强大的外部力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自身的毁灭”。(1)也正是他泯灭人性的兽行,最终促成了自身的死亡。
三、心理饥饿:人性之死
《杀夫》中塑造了除林市外的以阿罔官为代表的一群女性形象。她们长期受到封建男权思想的毒害,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同时,她们把“父权”、“夫权”的思想内化为自身行为的标杆与准则,甚至成为男权的代表与化身,来检验其他女性的行为。
最明显的体现在阿罔官身上。阿罔官一开始以传统道德楷模的长者身份接近林市,向林市宣扬符合社会准则的“女德”,关心和教化林市,让林市一度以为阿罔官是自己的精神支柱。而背地里,她为了满足病态的“心理饥饿”诉求,从林市嫁给陈江水起,一次不落地在墙脚偷听陈江水对林市的性虐待,窥视林市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她还极力造谣林市对“性”的贪婪及林市阿母的不知廉耻。可以说,以阿罔官为首的村妇,与陈江水以及其所代表的男权社会共同绞杀了林市,她们嫉妒、嘲笑、指责和诋毁林市,直至林市走上刑台,依然造着“无奸不成杀”的谣。她们形成了另一种更为强大和根深蒂固的“暴力”,一种杀人不见血的舆论力量,她们既被人吃,也是参与了吃人的一群。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人性的丧失。
其实她们曾经也遭受像林市般的折磨,但长期的压迫让她们变得麻木和顺从,转而忘却自己曾经的遭遇,并将夫权道德约束加诸他人,一代接一代地重复压迫。鲁迅在《诺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过:“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2)。她们扭曲的内心需从别人身上看到同样的绝望甚至比自己更绝望才会生出一点希望,这种心理饥饿实际上从更深的意义上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对人性的扼杀。
四、结语
《杀夫》反映出的三重饥饿,以及这三重饥饿所导致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没有经济自主权的女性群体的悲剧,更是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的悲剧。《杀夫》与其说是林市之悲,女性之悲,不如说是对“无意识杀人团”和人性丧失的痛斥。
注释:
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92.
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9.
参考文献:
[1]费嘉豪.试论时代的饥饿性——以《杀夫》与《饥饿的郭素娥》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 (11):192-195.
[2]李婷.“杀夫”叙事中的女性生存困境[J].阴山学刊,2017,30 (03):41-44.
[3]朱亚琼.弱势女性的人生困厄:饥饿——浅析林市与安德烈亚杀夫行为的主要原因[J].大众文艺,2010 (06):73-74.
[4]钟声.析李昂《杀夫》中的人性悲剧[J].语文学刊,2014 (0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