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中国怎样继续拥抱世界?

2019-04-02 07:19把定定陈俊容
中国报道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国和平命运

把定定 陈俊容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参与建设人类命運共同体,将有力推动新形势下中国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结构性矛盾凸显并不断转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世界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开拓新型外交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时代的需要,“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因此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凝聚共识、加强互联互通,以一体化的态度面对共同挑战。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实践和努力成果斐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成为新形势下外交关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下显著提高,使国际格局更加趋于一超多强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牵头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合作共赢”的成功实践;中国参与国际治理,减少和消除西方主导国际治理体系下的不公平不平衡情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以改变和完善已有的全球治理体系。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相互支撑。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并非从霸权角度出发,而是合作共赢。近年来中美两国实力的对比不断朝中国方面偏移,加剧了中美结构性矛盾;价值观、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方面的分歧使得中美竞争态势坐实;世界舆论界频提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信任不足。然而,以追求霸权为核心的论断不适用于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外交。

此外,与冷战时期不同,当今时代的大国关系不再“两边站队”而是“相互需要”,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地区或国家都是“命运共同体”。除大国关系外,中国不断提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提升凝聚力。例如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是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会最多的一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利互信、合作共赢、政治经济关系等等。

深刻理解国际体系的巨大变化

当前,国际社会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国家间联系不断增强,各国利益深度融合,这无疑推动了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但国际体系也面临越来越多不稳定因素,传统大国领导能力和领导意愿的下降,西方世界内部裂痕扩大等等。中国秉持和平崛起的理念,推进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就必须深刻理解这些变化,并适用理念到新形势之中。

首先,国际关系回归大国政治与战略竞争的局面。美国明确以中俄为战略竞争对手,接连发布《国防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报告。2018年中美贸易风波、知识产权矛盾等事件,加大了中美互信和合作的阻力。此外,虽然在特朗普政府处处“美国第一”的思维方式下,美国与盟友的矛盾不断凸显,但西方各国面对中国时,仍然高度一致地抵触中国这一“外部力量”的崛起。

其次,西方传统大国的视线更多关注内部,国际合作中缺失强有力领导者。从全球层面来看,美国奉行“美国第一”策略,改变原本在国际事务和国际治理体系中的“带头”态度,退出多个多边协议,使全球治理脚步放缓,领导难寻;从地区层面来看,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稳定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贫富差距增大、民族矛盾凸显等问题,使区域合作也缺乏有力的推动。与此同时,多国极右翼势力的崛起,使得全球化受阻,国家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下降。

再次,安全形势趋于严峻,军事竞争不断加强。美国提升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意欲组建“太空军”,扩大了对印度、日本、沙特等国的军售;俄罗斯新型战机、超高音速导弹和激光武器服役,加紧对中东、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军售;日本2018年军费创下新高;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尼日利亚等地恐袭不断;欧洲加强反恐措施成效显现,但法国、比利时仍遭严重恐袭。

中国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国际格局变化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中国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中国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国际格局变化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中国要保持定力。

一是认识到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调整,认识到推动国际合作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大国的竞争关系不会轻易消失,因此,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并非推翻既有格局,而是在适应国际顺应国际发展变化的大势下,着重国家间关系的相互依存特征,关注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和共同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代表中国在竞争关系中的“消极”态度,而是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获取应对各种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主动权。

二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在于,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西方国家难民、民族宗教、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的频发使原有国际治理体系难以维持;中国综合国力和外交影响力不断提升,有能力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大贡献。因此,中国需要改变大国政治和强权外交的传统观念,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具体来看,中国倡导各国通过协商达成政治共识和共同利益,给予非传统大国更多发声的机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拉动相关国家参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文化等发展成果的世界性交流,形成相互亲和的发展格局和共享机制。

三是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建立和保持战略威慑力,避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遭受误解。由于国际安全形势趋于严峻,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对国际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军事安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军事发展和战略威慑是保证和平崛起、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的基石。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和平发展的信念,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担保。

责任编辑:徐豪

猜你喜欢
大国和平命运
命运的更迭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命运秀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