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域古镇的空间形态对比研究
——以洪江黔城和镇远古镇为例

2019-04-02 07: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镇流域空间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一、沅水流域古镇概况

沅水流域北通巴蜀,南抵粤桂,西扼滇黔,是出入滇黔的最便捷的水路通道,这条水运交通要道不仅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同时,也促成了沅水流域两岸里耶、洪江、托口、茶恫、浦市、大江口、阻市等一批码头重镇的形成,这些古镇依赖沉水的干支流相互交流,内外物资的运输,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沿玩水流域城镇体系。[1]本文从流域文化线路的视角,对比同流域的两个古镇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

二、古镇空间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古镇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变化,与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交通变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城镇规模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古镇空间形态的演进是不断适应城镇功能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古镇形态演变的复杂性。[2]

根据县志和相关资料推测其演变过程。西汉至隋时期初建聚落,这一时期黔城规模很小,没有筑城池,结构松散。唐至元时期始筑城池,此时已初具规模,城区主要分布在龙标山周围。(图一)这时期的黔城主要城市职能是军事防御;晚唐时期,为巩固政权开始建造城防建筑。这一时期的古城具有一定的规模,开始建造公共建筑。据《黔阳县志》记载,由于明正统十四年苗毁土墙,十五年重筑,并向东北展筑百七十丈约,建5门楼、哨堡。此时的国家局势较为稳定,黔城开始发展商贸,形成了商业街出雏形。清至解放时期的黔城古城进入了经济和建设的辉煌时期。十字轴线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并产生了功能分区,并不断扩建城域,在城池外也形成了具有规模的街道。

镇远古镇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秦在镇远置镡成县,到元明清时期,人口增多城镇不断发展,至清代最鼎盛发展的时期,开始营造祠庙寺阁,商铺会馆。潕阳河将镇远县城分为府城和卫城两部分,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

三、空间形态的相似性

沅水流域境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地貌多样,是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由于各镇所处资源条件、区位交通以及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古镇的空间形态类型也丰富多样。

(一)外部空间形态相似性

1.一致的空间构成模式—“因水成市,枕河而居”。沅水流域古镇空间形态的共性之处是与河相连,依河而生,由埠而市,由市而镇,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渐壮大的过程。

在凯文里奇的《城市意象》中写道“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他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河流对于黔城和镇远来说,就是其重要边界之一。黔城和镇远最初都是因兵而起,皆是滇楚之间的重要军事重镇。最初水体在空间边界上紧密相连的就是码头,码头最初的功能是为军事服务,随着社会发展,慢慢发展到具有商业性质。两镇皆近水靠山,水是流域古镇的经济动脉,选择近水布局不仅可以满足生活用水的需求,也满足交通需求。古镇的所有街道皆由两街屋相夹而成,这区别于江南水乡古镇的街与河相夹形成的“夹岸而居”的空间序列。

(二)建筑空间形态相似性。因兵起,因商兴,商业属性决定可其镇内有很多会馆建筑,城防建筑等。建筑的平面形制大体上是一致的,基本上的构成有间、天井、入口、廊与楼梯等。

商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商业属性的居住建筑—窨子屋,一般为富商巨绅的宅邸。窨子屋大小不一,功能复杂。基本组成一般是入口处为一入口天井,作采光通风用,中间围绕内天井布置,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后部橱厕杂物间部位形成一后天井,作为生活部分。外面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自由。

四、空间形态的差异性

(一)建筑空间形态差异性。城市是建筑的场所,建筑是城市的片断,修建于不同时代的建筑记载着人们关于黔城的记忆,“历时性”因素在“共时性”的结构中表现,形成了黔城老街独特的空间肌理。黔城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晚清时期至新中国解放初期。古城主要构成部分是集商住一体的综合功能的居住类建筑,平面形制各异,多随其地形。民居院内多有院落和天井,多为两层砖木穿斗式结构,屋顶大多为悬山顶。太平缸是黔城的一个特色,即是置于天井之中用以储水和防火只用。

黔城与镇远之间礼制文化偏重不同。黔城自古是失意的文人、官员被流放、迁谪的地方,留下了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的瑰宝,使得被称之为蛮夷之地的黔城拥有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3]黔城建筑受到中原礼制文化等因素影响,主体中轴对称,以天井为基本单元,一进一进展开,形成多进多井的独特形制。因中原汉文化影响,黔城有宗教建筑、文化建筑等。宗教建筑是膜拜神佛与祖宗的地方,通过祭祀来强化族权统治或祈求神佛赐福免灾。虽说黔城是蛮夷之地,但却是湘黔地区的文化中心,在明清盛世期间开设学堂,重视基础教育,传播汉文化。

镇远不同地域的封火山墙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域,封火山墙也有不同的形式、特色,是一种自由发展的模式。镇远山地建筑常常表现出于其所在的山体地段的空间形态的吻合,使建筑空间与山地空间之间具有一种耦合性关系。[4]为消耗高差,过渡性空间必不可少,既可以安排在室内,也可以安排在室外,过渡性空间对建筑或群体的流线形成导向,从而产生了动态感。

(二)街巷空间的差异性。在芦原义信所著的《街道的美学》中写道“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其生存能力就像人依靠人一样,街道的存在始终是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古镇的街巷构成元素包括街道、驿站、岸线、节点、街(巷)门、桥及码头等。

黔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根据同治年间编撰的《黔阳县志》,推测其历史上曾有条主要街道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北正街、土街、河街、新街。河街、新街在城墙以外。土街,从北门沿城墙至南正街,后来被封。唐始建城墙起,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至清朝已形成了“一环、两轴两心”的空间结构。一环是指黔城城墙,城墙形体不规则,墙身曲直相接,转角处城墙加宽加大。两轴是黔城境内东西向与南北向的两条主要大街,呈十字交叉,并通向城门,形成古城的十字轴线,严密的十字轴线也表明了黔城非一般自发形成的聚落型古城镇,而有着理智的城镇规划体系。两心是指黔城的空间结构中心和政治中心,一般的中国传统城池来说,两心是合为一体的,但黔城受不断扩建的影响,使得两心逐渐分开。空间结构中心,位于十字轴线相交之处,四条主街在此相汇,空间尺度大,是重要的集散空间,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政权中心位于黔城西南部,黔城衙府位于南正街中山街,所以此街又称为府前街。中国传统城池因受礼制文化影响,大都是规整形的,但黔城是五溪文化为主,根据当时战事的需求选择走势,而是整体平面上大体略显方形。

镇远古民居依山而建,巷道从临街口延伸至半山,再有交错的横巷相连接,四通八达,形成主巷、支巷及横巷相互交错的交通体系。这些巷子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犹如条条向山间缓缓蠕动的长蛇。走进巷中,视线被弯道阻隔,即看不见巷头,也看不见巷尾。各时期的统治者在选择城池地址时,都讲究风水,在镇远古镇则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潕阳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将古城区一分为二人,北岸府城,南岸卫城。一江一府一卫形成了太极图像。(图2)

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镇远在悠久的发展中,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巷道系统,以适应山地的需求,并衍生出自身独特的城市个性。沿河地势平坦而狭长,主街沿两岸一字排开,通过众多的码头与水面空间形成渗透。支弄巷道则与主路垂直,沿山势而上,形成半“鱼骨状”路网。[5]以南北向为骨干,东西向为支巷,串联形成数枝状道路结构,同时以“S”型、“之”字型来减少攀爬时的体力消耗,还尽可能串联更多的门户,为邻里间提供交往,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土地,在获得较强的防御力同时提供了高低错落、内向含蓄的空间意境。

黔城古城随河流而建,河流包围城区,城内主要是街道陆路交通,水路码头提供向外的主要交通;而镇远,潕阳河河流穿城而过,桥和摆渡是城内的交通方式,连接府城和卫城的城内居民来往。

五、结语

沅水流域古属荆楚,秦黔中郡地,汉武陵郡地。地区的古镇山同脉,水同源,相似的地貌环境、相通的流域经济、共融的多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流域内居住着汉、苗、侗、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区。使该地区的古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承载着相似的地域文化。[6]水运交通支撑下的流域在经济上体现出极强的依赖性,流域对古镇的分布、规模、兴盛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水运条件的优劣性决定了古镇经济发展。黔城古城和镇远古镇都是交通枢纽,具有军事和商贸的双重功能。兵起商兴,水运发达,空间形态在大体上是一致,但地形变化,民族文化融合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细微变化因地制宜。在地域文化中寻找不同的探究点,可以寻求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正是我们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目的。

资料来源:

图1来自湖南洪江黔城古城研究[D]

图2来自青龙洞古建筑群研究[D]

猜你喜欢
古镇流域空间
压油沟小流域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沙颍河流域管理
古镇之旅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