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来 ,陈维进 ,吴勇波
(1.武汉大学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2.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急、致死率高,为了真正实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心血管介入治疗医师不断优化患者入院后的救治流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缩短急诊介入治疗术门-球时间(D2B),挽救更多濒死心肌,改善预后。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分别于2015年4月和2016年12月通过了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认证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单病种临床服务项目认证(CCPC)[1]。为此医院将JCI和CCPC认证标准中的制度与流程通过医院管理系统(HIS)进行优化与固化,在申请认证的过程中开发了JCI-CCPC团队照护与病患信息管理系统(专利公开号:CN106897561A)[2],医疗质量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本研究中以 STEMI为例,探讨基于导入JCI-CCPC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后的医疗质量改善与成效。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3-5]:超过 18岁;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至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AMI发病时间短于12 h,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排除标准[3-5]:非冠心病心肌梗死;不能遵医嘱诊治;由外院住院治疗后转入;心脏移植术后。
病例选择与分组:以2015年1月至4月导入前的STEMI患者36例和2017年1月至4月导入后的STEMI患者51例为导入CCPC前组和导入CCPC后组进行对照研究。导入前的资料通过查阅HIS手工录入获取,导入后的资料通过CCPC个案管理系统和HIS自动获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STEMI处理流程:参照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F/AHA)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4-5]制订 STEMI急诊处理流程图,详见图1。JCI-CCPC信息管理系统见图2。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CCPC与现有HIS、电子病历系统、检查与检验系统的对接。对从HIS或电子病历系统初筛出来的患者,按CCPC纳入标准进行筛选。若符合标准,则纳入CCPC初筛列表中。为防止遗漏,或因特殊情况需要纳入CCPC的患者,可通过“手工纳入”方式进行纳入。若满足CCPC纳入标准,且患者同意加入该计划,则点击“收案”按钮;同时,系统会向相关CCPC小组推送该患者纳入CCPC计划的相关信息,并短信提醒相关医护人员关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医护人员可通过PDA识别患者手臂上的手环自动获取时间节点,包括患者到达急诊科时间、首次心电图接诊时间、诊断STEMI时间、嚼服阿司匹林300 mg时间、嚼服氯吡格雷600 mg时间、嚼服他汀类药物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首次球囊扩张时间、手术结束时间、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时间,并自动上传至系统。
图1 STEMI急诊处理流程图
图2 JCI-CCPC团队照护与病患信息管理系统(虚线框)
患者到达急诊科至首次心电图接诊时间;到达急诊科至确诊STEMI时间;到达急诊科至嚼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00 mg和他汀类药物时间;D2B;住院时间;次均费用;是否院内AMI复发;是否院内再次PCI;转归。
采用SPSS 18.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或构成比表示,行 χ2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医疗质量改善与成效比较见表1至表2。可见,患者到达急诊科后,进行12导联心电图,确诊为STEMI,启动心导管介入团队,执行紧急PCI,同时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等过程指标,在CCPC导入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善,可显著缩短D2B,实现再灌注,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院内再次PCI率;CCPC导入前后院内AMI复发、院内病死率等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0);费用虽有减少,但成效不显著。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对于提高诊疗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作用逐步显现。刘远立等[6]的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建立信息化随访平台,随访数据自动生成,可纵向监测随访,便于数据保存、统计和随访,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脑卒中复发率[7]。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信息管理系统导入CCPC-AMI的 STEMI可显著缩短 D2B,住院时间、院内AMI复发率、院内再次PCI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下降。
表1 两组患者到达急诊科至诊治时间节点与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到达急诊科至诊治时间节点与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导入CCPC后组(n=51)导入CCPC前组(n=36)t值P值到达急诊科至首次心电图接诊时间(min)2.90 ± 0.84 3.60 ± 1.01- 3.512 0.021至确诊STEMI时间(min)4.60 ± 1.32 5.40 ± 1.84- 2.355 0.009 D2B(min)61.65 ± 12.56 110.49 ± 25.26- 11.810< 0.001住院时间(d)9.89 ± 1.75 13.11 ± 2.33- 7.329 0.008次均费用(万元)5.45 ± 1.77 5.69 ± 1.53 0.679 0.530
表2 两组患者D2B 90 min、院内AMI复发、院内再次PCI与转归比较[例(%)]
JCI认证强调的是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及持续质量改善,CCPC强调的是基于国际临床实践指南,以患者为中心,同时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并定期监测照护指标,有效管理患者[8]。但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引入国际标准,通过认证后却未坚持,而信息技术则可将建立的国际标准以程序的形式固化下来,如必填的患者资料未填全,或填写数值超出设定范围,导致该流程不能走下一步,卡控流程,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即使导入了国际标准,但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作支撑,就无法进行基于数据的质量控制。必须自己建立原始数据记录表格(电子或纸质),人工收集数据,核对、汇总与分析。但缺点有二,一是存储不方便,不能共享;二是当数据量大时,统计工作耗时。因此,进行质量改善,就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等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上传、自动获取、自动分析。如本研究中的各种时间节点数据,均通过手持掌上电脑(PDA)扫描患者电子腕带,自动上传入信息管理系统,再通过商业智能(BI)系统,进行节点追溯、数据下潜、原因分析、持续改进。
信息管理系统虽实现了与现有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检查与检验系统的对接,方便照护团队的成员对纳入CCPC计划的患者进行统一管理和照顾。但仍在实践中具有局限性:一是缺失智能提醒,如各个成员当日工作安排的提醒,指标药物未用提醒医师、药师和个案管理师关注等;二是各个团队成员的表单细节方面也不够完善。信息技术人员不懂医学知识,医护人员不懂信息技术,临床需要和信息局限之间的矛盾尚需进一步沟通,需组成医疗、护理、技术人员团队来负责CCPC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维护工作,真正给医护人员带来便利,让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