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在多义词教学中应重视从词义的核心义项出发,再延伸至其他引申义,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多义词进行充分的解释,加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用原型理论作指导,突出一词多义的核心义项并辐射延伸到其它义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词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汉语 多义词 第二语言教学
一.原型范畴理论
20世纪50年代,哲学家Wittgenstein[1]通过对“游戏”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他发现范畴的边界具有不确定性,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界限,非典型成员是隶属于典型成员的,所有成员之间是具有相似性而不是具有共性而存在。1969年,Berlin & Kay[2]对98种语言颜色词进行研究,提出了“焦点色”的概念,他认为颜色的范畴不是随意的,而是在“焦点色”中扩展开来。之后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osch基于“家族相似性”和“焦点色”的发现的基础之上,进而对其它十种类别的事物进行探索,第一次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把原型看作是范畴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其他看作是非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3]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1)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上的差异;
(2)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相邻范畴相互重叠,相互渗透。也就是说,范畴之间不是离散关系,而是连续体关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一词多义教学
一个词是用来解释概括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叫多义词。随着时间的增长,社会上新的事物新的观点也在不断地涌入我们的生活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在不断增多的,根据语言经济型原则,用一个词来同时表示几个意义相互有关系的义项,用原有的词汇来表达其他相关事物,使得语言的新词与旧义共存。一般来说词语词义的演变有三种形式:
第一,辐射型,词语的引申义以基本义为原型发散性地向四周扩散,所有义项都以基本义为基础,相互关联又互相独立。例如,“舌”字: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口部》[4]中,“舌,塞口也。”在《现代汉语词典》[5]中,舌一共有三个释义:1.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2.像舌头的东西;3.铃或铎中的锤。“舌”字以基本义人体器官舌头为原型,辐射至外形像舌头的东西,比如“帽舌”、“火舌”,而“铃”是金属制响器、“铎”都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乐器体腔内有舌者可摇击发声。引申义项围绕“舌头”这一义项展开,具有相似性却又独立成义。
又如“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水”共有五个释义: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千帕)下,冰点0℃,沸点为100℃;2.指江、河、湖、海、洋;3.稀的汁;4.指附加的费用和额外的收入;5.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水”以液體为基本义,其他四个义项都是跟液体有关的释义辐射开来,形成了以原型为主导的多义词。
第二,链条型,基本义于引申义的各个义项间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新的引申义都是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产生。例如:
“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七个释义:1.像煤或墨的颜色(跟“白”相对);2.黑暗;3.夜晚,黑夜;4.隐秘的,非法的;5.坏,狠毒;6.暗中坑害、欺骗或攻击;7.通过互联网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查看、更改、窃取保密数据或干扰计算机程序。义项1为基本义项,由颜色的黑到义项2黑暗,夜晚是黑暗的,一些隐秘非法的事情在黑暗中才能顺利进行,做违法事情的人是心狠手辣的,他们会以多样的手段来欺骗坑害别人,通过现实中的诈骗再引申至虚拟的网络世界盗取信息。由此可见,义项2-7都是在义项1的基础上意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又如“少爷”的三个释义中,由义项1“旧时仆人称主人的儿子”为基本义项,引申至义项2“旧时尊称别人家的儿子”,再至义项3“旧时称官僚、地主和有钱人家的男性青少年(多指好逸恶劳、挥霍浪费的作风)”,以链条式的形式生衍。
第三,综合型[6],结合了辐射型和链条型两种形式,多个基本义共存,这些基本义之间也是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每一项基本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的义项。例如:
“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12个释义:1.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统称嘴;2.指口味;3.指话语;4.指人口;5.容器等器物通外面的地方;6.出入通过的部位;7.指长城的关口(多用于地名);8.口子;9.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10.刃,剑,剪刀等的刃;11.指马,驴,骡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多少看出来);12.用于人或某些家畜器物。“口”的基本义项是嘴,由义项1辐射出义项2、3;由义项4辐射出10、11、12;由义项5再发散出6、7、8;再与义项9互相关联交织。
又如“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十个释义: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2.皮子;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4.表面;5.某些薄片状的东西;6.有韧性的;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8.顽皮;9.由于受申诉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10.指橡胶。义项1辐射出3、4、5;义项2辐射出10;义项6辐射出7;义项8辐射出9。
由“口”和“皮”两个一词多义的现象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词义的形成是以现实现象为基础,通过综合型的词义演变形式将词义泛化为一词多义,每个义项在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中逐渐扩展。
“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的释义是:“一个多义词是由其多个意义相关联义项组合而成”。在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进行汉语一词多义教学时,必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教学需加强对词语典型义项的理解,即“核心义项”的解释。在实际的一词多义教学课堂中,应尽可能教授外国学生理解词汇的基本义,同时可以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典型义项和非典型义项间的关系网,如用树状图、图片、卡片、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头”的17种含义中,作为名词有12种含义:1.人或动物脖子以上的部分,脑袋;2.头发或头发的式样;3.首领,领导者;4.顶端或末梢;5.事情的开端;6.极点,结束点;7.物品的残余部分;8.人的代称;9.滋味;10.赌博或交易中抽取的钱财;11.方面;12.对象;作为形容词有2种含义:13.最前的;14.次序在先的;作为量词有2种含义;15.用于牲畜或如头的东西;16.用于事情;作数词有1种:17.第一。
由此可见,“头”各义项变化延伸的内在的理论依据是原型范畴理论。以典型义项“脑袋”为原型,“头”为中心的16个义项构成的范畴,所有的义项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语义网。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着重讲解词语的典型义项,深化学生对词义核心意义的记忆理解,帮助学生有效地了解其非典型义项的意义。
第二,教师教学应厘清词语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即“核心义项”与“引申义”的联系。在“好”的17个义项中,作为形容词有9种含义:1.优点、使人满意的;2.指女子貌美;3.善、优良、良好;4.交好;友爱;5.健康;6.容易;7.完成;完毕(工具都准备好了);8.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果;是,同意;9.便于、宜于;作为副词有3种含义:1.很,甚,太(表示程度,多含感叹语气);2.用在数量词、时间词前面,表示多或久;3.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效果好;作为助动词有3种含义:1.可以;2.应该;3.宜于、便于、以便;作为动词有2种含义:1.喜好;喜爱;2.指常常容易发生。
“好”以典型义项“使人满意的”为核心的17个义项组成的范畴,义项2至17都是围绕第1义项而来,每一个义项都与好的、使人满意的相关,都可以追溯到其核心意义。因此在该词语的一词多义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把核心意义的词义和其他词义联系起来,将以核心词义为主的多项词义构建成一个语义网,这样学生会更便于联想和记忆,从而提高对于汉语词语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启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原型范畴理论为汉语一词多义的教学提供了新型研究与教学的模式,但是,在现在的汉语国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缺陷和不足[7]。
第一,针对多义词的对外教学应更多的从汉语本体出发,关于原型范畴理论还是未能建立一套属于汉语的系统,缺乏可以随时查阅的权威著作,这对于国际学生自主学习汉语来说也是一道难题,在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大纲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不明确,实际教学中应该结合原型范畴学理论,在课本的编排中将知识点集中化,而不是零散性的不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并且在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设计的具体教学活动更是凤毛麟角,学生不能在有效的活动中加深对汉语词汇本义的理解,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中的生活交际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加深对学习多义词的兴趣和记忆。
第二,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教授外国学生词语语义的时候都是结合课文的语境给出的意义,并不是从词汇的核心意义着手教学。但是当学生脱离了课堂,在实践运用中就会换到另外的语境中去,就很难推测出其真正的含义,所以应该在教学中,重点介绍词汇的核心意义。教师在讲解词汇的时候也要注意到词汇的核心意义,从词汇的核心意义到衍生意义进行分析,这样的深层加工有助于学生对词汇形成长期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进行词义输出工作,学生知识通过记忆并不能达到内化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核心意义去猜测衍生意义,通过语境来自主地分析,培养学生的自我推测能力,最后教师再进行纠正。最主要的是对于师资的筛选和培养,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汉语专业水平,面对不同程度的师资水平,应加强教师的系统化培训,定期进行实际考核,以督促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一直保持着一个高水准。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也不断的推广,汉语国际教育也得以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事物深度的认知越来越大,对于事物的认知范围也越来越广,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也被赋予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因此,词义的范畴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汉语中一词多义的学习也越来越难。但是,汉语一词多义的教学在汉语的输出教学中仍是一大难点,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M]. Translated by Anscombe, G. E.M. New York: MacMillan, 1953: 126.
[2]Rosch, 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5(104): 192-233.
[3]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
[4]許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
[6]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孙安琪.单音多义动词“开”的语义分析及汉语二语习得建议[J].语文建设.2018年第03期.
(作者介绍:罗仕雯,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