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电影和短小说联姻

2019-04-01 09:19晓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联姻水管细节

电影和小说,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一个靠声光电作用于观众,一个靠字词句作用于读者。但艺术都是相通的,电影和小说也不例外,二者之间有着许多一致性和关联性。因此,它们可以结合,可以沟通,可以交融。如果换一个比喻的说法,那就是电影可以和小说联姻。事实上,关于电影和小说联姻的成动范例,我们早就屡见不鲜了。比如德国作家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被英国导演戴德利改成同名电影,曾一度风靡全球。又比如,我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便是根据我国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这些联姻的艺术经典,早已成为电影界和小说界的美谈佳话。

不过,我今天在这里不想把话题拉得太开,只想集中讲一讲微电影和短小说的联姻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论坛的主题是关于微电影的。所以,我不能跑题,必须紧扣微电影来讲。

为了讲起来方便,我先给短小说做一个界定。我这里所说的短小说,既包括短篇小说,也包括微型小说。我之所以使用短小说这个概念,是想让它显得与微电影这个概念对称,或者说般配。在我看来,微电影和短小说,无论是身材还是长相,无论是蕴涵还是气质,都更加适合联姻。我的意思是说,微电影和短小说有着更多的姻缘关系,即相似性、相同性、相通性。先从外形来看,它们一个微一个短。微主要指电影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宽度,短主要指小说的字数和篇幅。再从内涵来看,微并不意味着它的思想性或艺术性微弱。短也不是说它在思想上或艺术上有什么短缺。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微和短,它们才更有弹性,更有张力,就像压缩饼干和澎胀螺丝,一旦绽放,一旦爆发,便会给我们带来不同凡响的意外和惊喜。

微电影和短小说的姻缘关系虽说千丝万缕,但我认为,其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一点,在于它们都非常注重细节。众所周知,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在小说里,有两个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是细节,一个是情节。但比较而言,大电影和长小说似乎更重视情节,而微电影和短小说则更加重视细节。微电影时间有限,短小说篇幅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完成任务并达到目的,它们必须淡化情节,强化细节。

说到微电影和短小说的任务与目的,我想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引受众,二是感染受众,三是说服受众。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微电影和短小说不可能像大电影和长小说那样,去从容、具体、全面地展示情节,而只能从细节进入,靠细节支撑,用细节发力,从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少胜多,进而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值得欣喜的是,细节描写正好是短小说的优势,并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也是细节的三大功能。如果微电影和短小说实现了联姻,短小说在细节方面的优势便能够在微电影中得到充分发挥。

下面,我想通过几篇在细节描写上特别出色的短小说,来具体阐释一下细节的三大艺术功能。

首先,我们看看细节的吸引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从“事”的角度来说的,指的是以事抓人。它要求细节中必须“有事”,而且这“事”还必须新鲜,或奇特,或怪异,或诡谲,能紧紧地吸引读者。马来西亚有个叫黎紫书的作家,她写了一篇颇有现代意味的小说,题为《天花板上的同居者》。小说刚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十分荒诞的细节。有一个单身女子,她在一个租住的房子里孤獨地生活了将近十年,却不知道房子的天花板上藏着一个秘密。这天她的水管坏了,水管工从一个黑洞爬进天花板去修水管。修好水管出来,水管工告诉单身女子:有个男人住在天花板上。她开始不相信,水管工于是展示了男人的一些物品,有衬衫、袜子、香烟、杂志和半瓶矿泉水,还有一个小抱枕。单身女子顿时惊呆了,既有惊恐又有惊喜。让她惊恐的是,她担心天花板上的男人会伤害她;让她惊喜的是,她觉得有个男人和她同居了。这个细节太有吸引力了,像块磁铁,一下子就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了。我想,如果能把这个引人入胜的细节用到某部微电影里去,那这部微电影的吸引功能无疑会大大增强。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细节的感染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从“情”的角度来说的,指的是以情动人。它要求细节中必须“有情”,而且这“情”还必须罕见,或有突发性,或有变异性,或有杂糅性,能强烈地感染读者。最近,我有幸读到青年作家朱山坡的一篇小说,题目叫《深山来客》。作品写一对恩爱夫妻,家住遥远的深山。妻子患了绝症,在剩下不多的日子里,唯一让她高兴的事情,是看电影。但是,深山里没有电影看,她要看电影必须跋山涉水到蛋镇电影院。丈夫为了让妻子高兴,每个月都要把妻子从深山背到蛋镇,让她看一场电影。夏季的一天,蛋镇突然接到了台风即将来袭的警报。警报一来,全镇恐慌,大小店铺纷纷关门歇业,电影院的院长老吴也在电影院门口贴出一张告示:“台风将至,今天不放电影。”不巧的是,家住深山的那个男人,这天又背着妻子来蛋镇看电影了。当妻子看到那张告示后,她先是万分失望,接着便低声抽泣。后来,丈夫安慰她说,等台风过后再背她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妻子却说,我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说完,她突然号啕大哭。哭声就像山洪暴发,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电影院都快被她哭塌了。小说写到这里,作者出其不意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这个时候,电影院院长老吴从电影院走出来说:‘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一把撕下自己亲手贴上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鹿山人妻子的哭声戛然而止,用哀求的眼神将信将疑地盯着老吴。老吴让鹿山人背起妻子跟着他走进电影院。不一会,电影院里便传出片头曲的声音。”这个细节太意外了,太动情了,太有感染力了。它把人间的那种悲悯与大爱突然集中,瞬间放大,让读者深受感动。我想,要是把这个细节搬进哪部微电影,观众肯定会被感染得泪流满面。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细节的说服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从“理”的角度来说的,指的是以理服人。它要求细节中必须“有理”,而且这“理”还必须独到,或探幽发微,或披沙拣金,或拨云见日,能有力地说服读者。几十年前,我读过一篇题为《风雪夜归》的小说,作者叫何蔚萍。主人公是一个未婚的老姑娘,三十多岁,性格内向而孤僻。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她看完电影踏着积雪回到住的地方,却发现院子的大门关上了。她在门外一边左右徘徊,一边想着叫谁为她开门。她前后想到了四个人,但觉得都不合适,便一一放弃了。后来,她想:“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她于是就放开嗓子喊开门,同时用手把门捶了一下。结果,门吱的一声就开了,原来门并没有从里面闩上。小说结尾的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一方面,它告诉我们,不要把人际关系想得那么冷漠和功利。人间自有真情在,不然怎么会有人为那个风雪夜归的老姑娘留门呢?另一方面,它暗示读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门,包括有形的门和无形的门。当我们遇到这些门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来开,而是自己主动用手去捶。上述体验和感悟,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些理性思考。但作者没有直白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形象可感的细节呈现出来,所以充满了说服力,并且能让读者心悦诚服。我想,倘若微电影里能够多一些这样带有哲理的细节,那观众定然会十分欢迎。

以上,我从细节出发,讲了一些关于微电影和短小说联姻的想法,主要讲的是短小说的细节描写对微电影创作的有利因素。其实,微电影的许多优势也可以反过来推动短小说的创作。应该说,微电影和短小说联姻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它们可以互涉、互补、互促。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继续探讨。

(作者介绍: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获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湖北文学奖、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

猜你喜欢
联姻水管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小赛和水管
珍菌堂联姻富迪
细节取胜
当文化联姻标准
马虎的水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