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部编本教材的问世,语文教材的质量在逐渐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同时本文对于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建议也进行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 部编本 写作系统 教学研究
1.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新课标的提出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教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当前我国“一纲多本”的教材形式将会逐渐被部编本教材所取代。在当下我国大部分的地区教学资源都是以教材为主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教学质量与教材编写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在部编本教材当中,写作部分做出了很大的改变,与以往的写作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强调写作方法的引导,突破了既有的教材编写模式。在教学顺序上结合了写作引导和写作实践,使得教师的写作教学不再那么随意,让教师教学能有所依据和依托。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教材所编写的写作教学板块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与此同时问世的苏教版也有一定的区别以及联系。也就是换句话说,部编本教材做到了去粗取精,将旧教材的可行部分加以保留,并且将其他教材的优点也进行了汲取,形成了新一代的教材部编本。
2.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特点
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特点,包括编排内容的有效性、编排结构的科学性、编排呈现方式的灵活性三方面,每方面又分别为重视写作知识建构,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以文体训练为核心,兼顾写作话题训练;写作专题自成体系,编排设置具有序列性;围绕记叙展开线索,条例清晰且具体化;编排呈现简明扼要,编排方式灵活多样;贴近当代学生生活,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2.1编排内容的有效性
2.1.1重视写作知识建构,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王荣生教授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将语文知识分为:“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归为语文学科的陈述性知识,将与之相应的技能归为语文学科的程序性知识。”换而言之,陈述性知识指的就是解释“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指的就是“怎么做”的知识。在部编本教材当中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比重有所下调,更为注重程序性知识的阐述。也就是在教材的编写上更注重了实用性,把教给学生“是什么”的重点放到“怎么做”上来,让学生学到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
2.1.2以文体训练为核心,兼顾写作话题训练。部编本教材以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按照了文体类别来进行编辑教材,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当中语文的文体侧重点逐步推进,并且同时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时还穿插了一些应用文的训练。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有一定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2.2编排结构的科学性
2.2.1写作专题自成体系,编排设置具有序列性。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来说,需要兼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材当中对于写作板块的编写不容易自成体系,而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上着重写作板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编本教材当中写作板块的地位,并且按照中学生身心智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写作板块进行了编排,使得写作专题自成体系,编排设置具有序列性。
2.2.2围绕记叙展开线索,条例清晰且具体化。部编本教材的编写使得写作板块条例清晰并且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教材当中对于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排版设计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顺序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3编排呈现方式的灵活性
2.3.1编排呈现简明扼要,编排方式灵活多样。部编本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不仅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重点突出了写作板块,注重写作方法的提升以及引导,同时兼顾教学顺序,在此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写作课堂具备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等特点,编排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布置协作任务,并且同时附带了写作知识的讲解,而且写作的目的明确,写作要求具体可行。
2.3.2贴近当代学生生活,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在部编本教材的作文板块编写之中融入了很多贴近当代学生生活的题材和话题,在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在语文作文写作中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将具体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运用在了写作之中。
3.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建议
本部分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主要有重视写作知识,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根据教学需要,理清知识教授方法;关注教材之外,适当开发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3.1重视写作知识,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3.1.1着眼知识体系,树立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中介系统,起着教育媒介的作用,因此语文教材作为课程理念下的一个分支应该具有大局观,符合整体的知识体系,也就是着眼知识体系,树立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
3.1.2统筹语文素养,形成生动的知识价值观。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任务同其他的语文语文技巧一样,最終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习者。但是相对于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而言,很多语文教师还存在着“多布置一些作文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写的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这种想法,很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部编本教材正好就这一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对语文教材当中的写作板块做出了改善,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注重写作量的积累的同时注重写作质的变化,真正做到了统筹语文素养,形成生动的知识价值观。
3.2根据教学需要,理清知识教授方法
3.2.1借鉴话题作文教学模式,渗透写作知识。当前的语文写作教学仅仅给学生布置一些单调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单调而且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写作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养成。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当中通过对于话题作文的借鉴,将写作知识渗透到话题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还起到了写作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渗透作用。
3.2.2避免均衡用力,参照学情进行有梯度的教学。教材是教学媒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素之一,但是将教材中所含有的所有教学知识都完美的呈现在教学之中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错综复杂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当中做到均衡用力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视学情而定,进行螺旋式有梯度的教学,灵活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机智,从而尽可能大的将教材中包含的各种教学知识进行传授。
3.3关注教材之外,适当开发教学资源
3.3.1拓展知识视野,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部编本的写作板块作出重大变革的前提之下,教师在依照教材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利用教材,而不是完全的以教材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部编本教材的写作板块下配合教学内容,适当的拓展写作方法、技巧等各方面知识视野,合理的进行教学。
3.3.2利用学生习作,提高写作知识教学亲和力。新课标对于语文能力提出的要求是“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但是对于初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独立写作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在不笨变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利用学生的习作,来提高写作知识。提高独立写作能力是一个持续而较为缓慢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这个方面的教学应该具有耐心和亲和力,利用好学生的习作,来提高写作知识教学亲和力。
4.结束语
随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一线的使用,有关该教材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插图到教材四大系统的改进,从阅读课文到名著导读,从语文知识视角到中华传统文化视角无不显露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编写的关注,对语文教学的热心。然而,在“部编本”教材注重写作教学,加强写作内容编排的倡导下,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该教材写作部分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因此笔者试图从该教材写作知识系统角度出发来丰富写作部分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文从教材历史发展的理念追求,从写作知识研究和教材写作编写研究现状出发,简要地阐明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编排的背景。从教材整体着眼,梳理清楚整个教材的写作知识分布及类型,通过与2013年人教版教材写作知识系统对比,深入探究“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编排特色,也考察两本教材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局限性。根据教材编排特色、使用现状和局限性,从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三个层面为七年级写作知识教学提出建议,以期望一线以教材为载体的写作知识教学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文.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研究——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5,32(11):89-93.
[2]周正逵.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编写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课本(试教本)的体会[J].运城学院学报,2001,14(9):121-124.
[3]唐建新.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J].课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6(11):65-68.
[4]陈格飞.新课标要求与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教法例谈——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为例[J].文教资料,2018,9(16):163-167.
[5]江跃.“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读写教学的探索——基于中小学衔接教学视角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7,24(13):213-216.
[6]江祝霞.历史复习课对“主线”和“史料”的巧用——以“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9(16):154-158.
[7]卓巧文.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建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2(17):144-148.
[8]候改改.“三位一体”阅读课型体系的特点及实施探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参考,2017,8(13):93-97.
[9]许松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国家意志解读——以“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下册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29(10):165-169.
[10]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30-32.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