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锋
摘要:王肯剧作在舞台设计上匠心独运,开拓和发展了吉剧的舞台空间艺术。本文着重探讨王肯剧作中舞台灯光的运用及嬗变,幕布和音乐的处理及其转换,一窥王肯在吉剧创作上对舞台空间艺术的发展和革新,以为当代吉剧创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王肯 吉剧 舞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130-02
吉剧作为一门戏曲艺术,舞台设计的作用不容忽视,其目的在于营造、渲染一个“真实”的世界,得以让观众迅速沉浸于剧情之中。作为吉剧的奠基人之一,王肯从创作伊始就特别注重戏曲的舞台空间艺术,并在创作过程中,在舞台设备、灯光、音乐、道具、舞蹈、幕布等方面不断加以试验和革新。正如王肯所说:“吉剧剧本创作的探索与吉剧舞台艺术的探索是紧密结合着的。”①可以说,王肯吉剧创作上对舞台空间艺术的孜孜追求,对于推动剧情、烘托意蕴、深化主题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一、灯光的运用及其嬗变
王肯在吉剧创作早期业已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灯光。对灯光的运用,最早可见于王肯吉剧创作早期作品《雨夜送粮》。剧作中的舞台说明提及:初秋,黄昏。长白山下,一朝鲜族农家内外。……金嫂(女主)内唱:一道道红霞一朵朵云。②待到金嫂正式出场,接唱到:一片片红叶一层层林。从舞台提示到女主内唱,女主内唱到正式出场的唱词,由言明黄昏到具体的红霞,由红霞到红叶,层层递进,反复渲染,表明王肯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灯光。其作用在于既可表现出剧中人物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又能暗示冬季即将来临,抗日联军面临断粮的潜在危机,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王肯创作中期,《三放参姑娘》对灯光的处理更具代表性。剧中舞台说明提及:浓绿色的天幕,斜射几道黄光,好似阳关射进长白密林。要有诗的意境和神秘色彩。其值得注意之处在于,对灯光的运用,王肯着眼于对吉剧诗意意蕴的整体追求。灯光虽然只是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规的设置,但王肯显然将其置于戏曲这一整体中考量,彼此相互交融,努力做到灯光与剧情本身甚至剧情意蕴相谐。还应注意到,作品结尾,那瓜和参姑娘喜结连理之时,舞台说明提及:林中霞光闪耀。首尾呼应,构思精巧,进一步提升和深化了剧作的诗意韵味,显得剧作诗意浓郁,耐人回味。
王肯后期吉剧作品《皮子自传》中对灯光的处理有多处,颇具试验性质。剧中舞台说明提及:只见奇异的色与光。装饰的、象征的或写意的均可,只求把观众美傻了。从中可以得出两方面信息:其一,王肯在理论及实践上都有对灯光运用的自觉,并着意挖掘其内在的审美意蕴,其二,所谓“美傻了”,“美”即高雅,是“阳春白雪”;“傻”却是俗的,是“下里巴人”,暗合王肯“土野的”美学思想,旨在追求一种根植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之上,具有坚韧生命力的自由自在的野性之美。
此外,该剧把乐队放在舞台正面的纱幕后,根据场景转换的需要对其进行打光或者撤光。如戏剧一开场的舞台提示:乐队坐在舞台正面纱布后,用光掌握,时隐时现。待到第一场结束时幕间曲大奏,乐队显露。第二场开始时则“灯光暖又亮”,待结束时再度乐队显露,奏幕间曲。打光,则乐队显露;撤光,则乐队隐去,这并不妨碍舞台上的演出,艺术形式颇为新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四场开场的舞台提示:灯光随情节多变。王肯已经注意到灯光可以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灯光并不只是一个常规的道具,或仅起到辅助作用,而是戏曲系统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灯光有效地调度和安排,有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也有益于凸显剧作本身的审美意蕴。
吉剧原本脱胎于二人转,最初对舞台灯光并未加以系统研究,实践上也少有对灯光的精心设计。王肯对灯光的处理,使其具有了独特表现力,既能传达传统写意的韵味,又赋予了戏曲现代意义上的美感。一改之前吉剧创作不重视灯光的现象。
二、幕布和音乐的处理及其转换
当代以话剧为主体的中西方戏剧艺术均采取分幕制。脱胎于二人转的吉剧也同样如此。譬如王肯早期创作的经典作品《包公赔情》即是传统的两幕戏。待到《樊金定骂城》,王肯对幕布的处理有了变化。根据剧中舞台提示:景转锁阳城下。又如:转城景,唐王等登城。戏里不再分幕。作为一部小戏,其好处在于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不至于显得繁冗。同时一幕戏还分若干场。场与场之间的过渡为之转场,王肯也有意识地注意运用过场曲牌,使得场次之间过渡自然。
王肯中期代表作《三放参姑娘》在分幕上有了创造性革新。剧作的故事情节发展历时四年。倘若一年演一場戏的话,那么一共要安排四场戏。考虑到它是一部小戏,很显然上述方法不可行。剧作中通过具体的唱词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以此取代幕布。譬如第二年,参姑娘唱:花开花落又一年。第三年,伴唱:眨眼又过一年整。第四年,伴唱:又是一年秋风紧……作者根据中国戏曲虚拟化特点,采用以唱词交代时间的变化,既避免了频繁换幕的繁琐,场与场之间衔接紧密;唱词又和剧情融为一体,流畅自然,不拧巴,不刻意。同时需要注意,转场的唱词也有形式和节奏上的变化。形式上,第二年的转场唱词系参姑娘所唱。其他二者属于伴唱。伴唱又有不同。第三年是那瓜的伴唱,第四年是参姑娘的伴唱。节奏上则有轻重缓急的程度上的不同。第三年,伴唱之后,紧接着是那瓜的唱词:今年见影我就抓!表现了那瓜急于抓到扇子扇的急切心理。第四年,伴唱之后,参姑娘的唱词:修炼千年我变成人,偷偷我把那瓜家门进。看哥哥他苦熬岁月我真动心。表现了参姑娘为那瓜的淳朴真挚的心灵打动,动了真情。可以看出,剧中唱词的节奏是随着剧中人物情感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变化的。
王肯对舞台音乐的处理和革新,以后期创作的作品为代表,主要体现在开场、过场甚至武场前音乐的求新求变。譬如《张王赵李》的舞台说明:全剧音乐不断……杂有钟声、铃声的现代节奏型的开场曲。剧作开始呈现出浓郁、鲜明的现代气息。又如《山高“皇帝”近》的舞台说明:一支严肃而又有点滑稽可笑的开场曲。开场曲的风格在暗示着这是一个“习见而又有点荒诞的故事”。《巧嫂卖杏》中也有类似的音乐革新:欢乐诙谐的开幕曲。从中可以看出,王肯较前更加注意音乐的风格化。音乐的风格化不仅在于渲染氛围和剧中情节相契合,也是在艺术表达形式上作出的积极尝试。再如王肯颇具实验性质的《皮子自传》中的舞台说明:开幕曲要把观众迷疯了。欢乐、幽默,只凭音乐,就能吸引观众入座。作者在有意烘托气氛、营造意蕴的同时,也奠定了全戏的情感基调。
三、结语
对吉剧舞台空间艺术的革新,王肯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为后来的吉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王肯特别强调:剧中的提示,千万不要影响导演、演员、编曲、演奏员以及舞台艺术家们的创造。作为老一辈吉剧开创者,王肯不仅注重剧本本身的打磨,而且罕有地具有超前眼光、革新意识和谦虚品格。这一点,当代吉剧创作者理应继承和弘扬下去。
注释:
① 王肯.关于吉剧编剧的六封信 第六封信——“总体设计”[J].戏剧创作,1985(1):29.
②本文所引舞台说明等内容均出自王肯作品集,吉剧集成·剧本卷1[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1.
参考文献:
[1]王肯.关于吉剧编剧的六封信 第六封信——“总体设计”[J].戏剧创作,1985(1).
[2]王肯.王肯文选·关东笔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1.
[3]王红箫.王肯生命里的二人转(三)[J].戏剧文学,2011(10).
[4]王肯.吉剧集成·剧本卷1[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