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老轩
1995年10月,廖祖彬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岗位上退休后,担任了小密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并兼任了小密乡教育基金会会长,小密村大湾“留守孩成长乐园”辅导员,家庭图书室管理员等职务。退休24年来,廖祖彬先后获得“江西好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6年12月,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2018年10月,廖祖彬被授予江西省“最美老干部”称号。
教育基金传真情
廖祖彬懂得“百年树人”的重要。1997年年初,廖祖彬与几位退休人员共同发起成立了小密教育基金会,理事会换了一届又一届,坚持至今的只有廖祖彬一人。数十万元善款,绝大部分都是靠廖祖彬自己练脚板、磨嘴皮,一点一滴积累起来。24年来,募捐的对象已达数千人次,不论多少,都是辛苦钱。做基金会工作是自愿和无偿的,动员别人捐,自己也要带头捐。廖祖彬退休后的前几年,每月由林管站发200元生活费,后转入社保,退休费也不高,靠省吃俭用,他先后为基金会累计捐资14800元,还动员子女捐资6000元。基金会成立至今,累计筹资95万元,成功举办了21届助学奖励大会,累计奖励研究生46人,大学本科生317人,大学专科生24人,中专生16人,中小学三好学生250人次,优秀教师52人次,结对资助贫困生167人,为家乡教育振兴和人才培养助了一臂之力。
倾心关注留守孩
为了缓解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难题,廖祖彬于1998年春办起了家庭免费辅导班,把邻近村组的留守孩邀集在一起进行辅导。初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学生,后来学员不断增多,最多时有40多名。2005年,辅导班被正式命名为留守孩成长乐园,后更名为留守儿童成长乐园,2018年,县委宣传部倡导全县学习“留守儿童成长乐园”的创新方式,在每个村创办一个廖祖彬留守儿童成长乐园。
每个周日,是成长乐园雷打不动的活动日,廖祖彬要早早地打扫好卫生,烧好开水,准备好学习用品,迎接孩子们的到来。这里有大量书报,有课有桌,有活动场所和器材,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借书、读书、看报、做作业、练书法、学画画、学唱歌,还可以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廖祖彬还会邀请学校的老师进行专业辅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满温情的学习环境,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来园学习。
廖祖彬坚持办留守孩成长乐园21年,从未间断。学员来了一批又一批,先后有465名孩子曾经在这里学习,其中有40名学生考取了大学本科,7名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名已参加工作,考取其他各类学校的也很多,他们走向社会以后,绝大多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到这里拍摄了微电影《留守乐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创办家庭图书室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文化生活却比较贫乏。尤其是青少年,除了看电视、打牌、玩电子游戲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生活,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由此廖祖彬萌生了创办家庭图书室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2000年,廖祖彬自筹资金1万多元,在住房空地上,新建一间图书室,题名“青松阁”,配对联“集纳人间精华,传承世界文明”。图书室建成后,通过社会募捐,单位捐赠和自购三种途径,逐步充实图书存量。10多年来,捐书个人达365人次,捐书单位达25个,价值超过千元的有14个。现在,廖祖彬的家庭图书室已拥有各类图书1.65万册,借书登记册已写满19本,累计逾3.5万人次。廖祖彬的家庭图书室免费对外开放,为大家提供无偿服务,深受各类读者欢迎,但他个人却为此付出了许多时间和金钱。2012年,廖祖彬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救助学子渡难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会总是坦途。当一些学生遭遇家庭变故,经济陷入困境,面临失学的时刻,廖祖彬总是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帮助别人责无旁贷。
1996年,一名脚有残疾的学生虽然考了高分,却被某卫校拒绝录取。为此事廖祖彬花了22天时间,五上会昌、六下赣州,求助了12个单位,找了32个人,盖了7个公章,终于让这个身残志不残的学生如愿以偿地跨入卫校的大门。这个学生毕业后,廖祖彬又在其分配和成家方面提供过很多帮助,使难题得以化解。如今,这个学生有房有车,全家人在县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2002年12月,刚刚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的赖某某同学,父亲触电身亡,家庭顿时陷入困境,面临辍学,廖祖彬为此印发了捐款倡议书,向有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求援,一共募得善款7688元。春节后,廖祖彬冒雪陪送他到南昌,向学校反映他的困难情况,请求校方给予关照,使这个同学顺利完成学业。
2011年9月,本村学生赖某不幸患上白血病,急需筹措40多万元治病。廖祖彬求助了许多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共募捐13.9万元。加上广州仁爱·雏菊花公益助学网资助了5万元,医保报销10多万元,亲友自筹10万元,医院减免5万元,使赖某的骨髓移植手术顺利进行,在绝望中获得重生。
家教家风传后代
为了让儿孙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廖祖彬办了家庭荣誉陈列室,把一家三代人获得的各种荣誉陈列出来,激励儿孙不断进取;他把自己一生积累的感悟凝练成家规、家训,作为儿孙做人做事的座右铭。廖祖彬还撰写了《天命之年的回顾》《花甲之年话人生》《耕耘》等文字材料,给每个孩子一份,让他们去仔细品味,感悟人生,学会做人。活着作贡献,死后捐遗体。廖祖彬最近又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
退休24年来,廖祖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直倾心关心下一代工作,获得了许多荣誉。廖祖彬说:“这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今后,我还要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