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生炎
祠堂,庄严、肃穆、神圣,是古时家族昌盛之象征。祠堂在鳞次栉比的农舍之间,往往高出一筹,尊贵威严,气宇轩昂。祠堂内的屏风、柱子、栏杆镶嵌着龙凤神兽。大门额有祠牌,堂额有堂牌,其字体庄重、浑厚、遒劲,颇见功力。书写者一般是秀才、举人、进士等。
有些祠堂的大坪里,竖着几丈高的石柱子,雕龙缠绕柱身。老辈人说,这叫旗杆,为取得功名者设的,并用以激励子孙后代效仿先贤,用功读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古时,族长常常在此商议大事,如有不肖子孙违反族规或有偷盗奸淫等恶行,轻则罚酒席几桌,请族人吃酒,犯者要跪在神龛前谢罪,重则被捆绑拷打,或驱逐出族,或沉潭溺亡。在法制不健全的封建社会,祠堂族规倒也对人们的言行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古时,每年冬至节前,族长便召集人员筹备祭祀事宜,远道者,衣冠楚楚,骑马坐轿,潇潇洒洒接踵而来。近族,打扫卫生,筹备祭礼宴会等。祭祀时,纪律严明,气氛肃穆,毕恭毕敬,钟鼓齐鸣。其间,必要请戏班子演戏庆典。人们乐和乐和,借此放松下长期紧绷的神经,消除疲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各地关闭了寺庙,捣毁了神像,也禁止了祭祀。大部分祠堂分给了贫雇农居住。规模大的祠堂,政府借去办学校,整日钟声袅袅,书声琅琅。穷苦子弟以先贤为榜样,用功读书。祠堂里走出了一批批大学生、教师、军官。
1958年,人民公社兴起,各地祠堂大多成了公共食堂。厅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桌子、板凳。人们靠墙壁垒了灶台。从此,人丁兴旺,一日三餐热气腾腾。夜晚,一队队年轻人沐浴后,嬉笑着赶来读夜校,学科学文化,唱歌曲。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骤然间,一群戴红袖章的红卫兵冲进祠堂,摘了祠牌堂牌,推倒神龛,砸了神牌,古董文物一扫而光。祠堂一片狼藉。老辈们敢怒不敢言,心在滴血。此后,大门一关。原先在祠堂借住的人也各自建了瓦房,全都搬出去了。祠堂任凭风侵雨袭,渐渐墙倒梁塌,先后轰然倒下,成了长蛇野猫的领地。
改革开放后,村里低矮破旧的房屋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樓房。只几年工夫,楼房便挤满了整个乡场。那些镶嵌在中间的破败不堪的祠堂,真是大煞风景。于是,人们又怀念起祠堂昔日的辉煌。有识之士,首先提议生活富了,要不忘祖宗,重建祠堂。众人响应,族亲们纷纷赶回来,捐资筹建。各大家族的祠堂拔地而起,一律青砖灰瓦,飘檐翘垛,巍峨壮丽。柱子、屏风、神龛也恢复了古式古貌,焕然一新,金碧辉煌。
大祠竣工,必要庆贺。筹委会发柬去电,联系四方族亲。外地的子孙,自幼不识老家,却也纷纷驱车赶回。有的带来了戏班子,有的带来了酒水茶点。祠堂内外人山人海,爆竹隆隆。全族嗣孙,欢聚一堂,缅怀祖德,追忆祖谊,畅谈未来,其乐融融。
庆典祭祀热热闹闹,戏班粉妆登台,各献技艺。军鼓腰鼓、龙灯狮灯绕村表演。村民夹道迎送,场面之隆重,亘古未有。百岁老人说:“能见到国家如此兴旺,此生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