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加广播节目交换会

2019-04-01 15:40孙秀斌
老友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艺节目录音机同仁

孙秀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市广播电台当录音员,负责文艺节目的外出录制工作。当时电台刚由广播站升级成立,每天十几小时的播出需要大量的节目,而磁带库里文艺節目磁带却少得可怜,巧妇无米下锅,急人啊。其实,和我们一样刚刚成立的全国各省市兄弟地市台同样面临窘境,大家都在喊“饿”。因为录制节目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在资金、人员、设备都匮乏的地市台,要想满足播出需要,凭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于是一个满足大家交换录制节目的协作组织——全国地市州盟广播节目交换会正式成立。协会每年举办两次节目交换会,供大家录制。

记得1986年秋季的节目交换会是在陕西省宝鸡市举办的,当时我和我台文艺部的一名编辑一起参加了交换会。那时候参加节目交换会要自带录音机,盘式的,有几十斤重,而广播专用录音带也和民用的大不一样,宽有七八毫米,长有几百米,由专业的磁带厂家生产,可以重复使用。一次大会要开二十几天,录制几百个小时、十几箱磁带的节目。

那次交换会,全国有100多家电台参加,录制场地设在篮球馆里。大会提供节目源,由两台大型录音机放音,然后把信号输出放大,连接出200多个接插口,供大家使用。当录制的铃声一响,几百台录音机一起启动,一时间磁带旋转,机声袅袅,100多名录音员头戴耳机,端坐在录音机前,场面甚是壮观。当时是两台录音机轮换着工作,歇机不歇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和编辑两人换班录制。

最难忘的是大会的就餐时刻,几百号人同在一个大厅就餐甚是热闹。那天,我们吃着吃着突然听到一阵阵粗犷豪放的歌声,原来是内蒙古老乡们相见共叙友情。他们唱着草原上的祝酒歌,喝着自带的马奶酒,淳朴而热烈,庄重又大方。就餐大厅里,一股浓郁的大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没喝酒,竟有几分醉意。

十分巧合,我们录音桌的对面就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台,那位在就餐时放声高歌的录音员名叫张先杰。他体格健壮,虎背熊腰,真像一名摔跤手。其实他为人随和,十分幽默,一举一动都带着诙谐。我常常利用短暂的换磁带时间和他聊上几句,每一次聊天,我都会被他逗得忍俊不禁。

和张先杰同样幽默的还有我们斜对面的浙江宁波台的孙军,他身材高挑,戴着眼镜,尽显斯文。他属于冷幽默类型,当别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时,他却一脸严肃。他十分有才,有着南方文人的儒雅和睿智。对于发达地区的老大哥台,我自然是少不了向他请教,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总是在轻松的气氛下用他的机智和学识来回答我,让我这个广播战线的新兵受益匪浅。

那次大会的闭幕演出也十分精彩,节目都是各台自告奋勇出的,但水平十分了得。这些电台的文艺编辑,有许多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不少节目还多次返场。演出结束后,我和许多台的同仁互留了联系方式,大家相约下次还来。

30多年过去了,我已退休。由于科技的进步,这种广播节目交换会早已取消,而文艺节目的播放也被更为先进的硬盘所取代,但我时常想起当年一起参加节目交换会的同仁们,希望各位同仁身体健康、晚年生活幸福美满!

猜你喜欢
文艺节目录音机同仁
试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试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录音机里的旧时光
贝壳
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研究
川上的诗
云南昭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