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竹编的传承和发展

2019-04-01 15:41姜向东
艺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姜向东

〔摘 要〕湖南特有的文化与地理环境,孕育了极具地域性和民俗性的竹编:如益阳竹编、湘西竹编、梅山竹编等。但由于各个地方规划和保护力度不够、传统技艺人才缺乏、产品附加值不高等诸多因素,湖南传统竹编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相当大的阻碍和困难。为此本文从湖南传统竹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政府扶持”“集约化经营”“人才培养”等几方面的对策,对期实现湖南传统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竹編;发展;传承

湖南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溯源到距今七千余年的湖南高庙文化时期,遗址中一具女性人体骨架下发现有竹篾垫子。这个竹篾垫子和现在的竹篾制品在视觉上并无差别,只是已经炭化。该遗址比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竹工艺品要早两千多年,是迄今为止湖南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竹编器物。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伴随着传统竹编工艺的改进和其他装饰艺术的引入,中国传统竹编已从“实用” 向“实用、工艺”二位一体的方向发展。传统竹编工艺一直到都是民间工艺、大众工艺,它深深地融入现实生产和生活中。湖南传统竹编工艺同时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形成以益阳竹编、湘西竹编、梅山竹编等为典型代表的湖南传统竹编艺术。在今天的三湘大地上,仍然可以看到众多的传统竹编工艺品,如益阳水竹凉席、益阳小郁竹器、湘西竹编、梅山竹编等,它们既有某种实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成为集“实用与艺术美感”于一身的竹艺术品。

一、湖南传统竹编艺术

1.朱元璋御用水席——益阳水竹凉席

传说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长江流域四大火炉之一南京,益阳的水竹凉席有幸成为御用贡品,供皇帝消暑之用。从元顺帝至正年间开始,住在益阳茅竹湖边的老百姓,就以水竹为原料,破篾织席,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湖南益阳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水竹凉席之乡。水竹凉席加工细致,有“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的美誉。水竹凉席历史悠久,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和汉墓等文物中都有花纹别致、加工细致、别具一格的精美竹席,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已入选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走出国门的竹艺——益阳小郁竹器

湖南益阳竹艺品始创于明代,因竹艺产品遍布街头巷尾,湖南益阳素有“竹器之城”的美称。其竹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湖南益阳小郁竹器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这种工艺为主,并结合拼、嵌、榫合等传统技法制作的竹郁制品。小郁竹器造型美观大方,做工精细,是湖南优秀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于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益阳小郁竹艺生产在不断地发展,1977年竹制产品出口就达到四十多万美元,从1963年以来益阳竹业先后派出17批32人次竹艺技术人员赴几内亚、加纳、伊朗等国传授竹艺技术,其精湛的技艺,获得海内外的一致好评。竹郁制品除实用价值外,其蕴含的精神价值也很大,能激发艺人们的创作潜能,以其“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品味高雅”等优秀品格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形成独特的中华竹文化,为形成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文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3.背篓上的湘西——湘西竹编

由于湘西地区身处武陵山脉深处,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所以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所需物资主要是靠自己背负运载。地处武陵山脉的湘西竹资源非常丰富,从而为人们选择使用竹编织器物提供便利。因而,用竹子编织背篓背负东西成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选,竹编背篓也成为当地极富特色的竹制品,“背篓上的湘西”由此得名。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使用竹子的过程中,除编织背篓,还编织簸箕、箩筐、斗笠、竹篮、竹笼、竹席、竹筛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并且伴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外界的接触,传统竹编器物也逐渐演变成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竹编艺术品。而其中最具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竹编艺术品有湘西背篓、中方斗笠等。湘西背篓形式多样、品种繁多,世界上可能很难找不出另一种工具能和它相媲美。按照使用的场合和方式不同,可以将背篓分为以下几种:洗衣背篓、儿背篓、耕作用背篓、水背篓、装饰性背篓等。2008年,湘西竹编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是背篓的故乡。湘西少数民族勤劳勇敢富于智慧,可以说背篓是刻在湘西少数民族脊椎与血液中的符号,是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背篓,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4.传统竹文化的新元素——梅山竹编

蚩尤故里的梅山竹编以梅山文化为土壤,是梅山地区人们几千年以来生产生活的结晶,是对传统竹编技艺和智慧的创新与发展。它是由普通民间竹编工艺经过提炼发展而来,以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它具有造型美观、布局合理、清秀淡雅、神形兼备等特点,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字书写载体。梅山竹编蕴涵着梅山文化的精髓,沉淀着湖湘文明的步伐,是湘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梅山竹编所独创的“竹篾体”工艺,是立足文字编织、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新形式。梅山地区特有的文化为梅山竹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梅山竹编是对梅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梅山竹编外观清秀淡雅、神形兼具、装饰感强,它的精细效果和艺术神韵可以与很多瑰丽的传统工艺相媲美。梅山竹编通过明暗和虚实的变化,把汉字奇妙结合在竹篾当中,充分展示了汉字方圆字形特点的独特手工艺,是其他非汉文字国家的手工艺者无从复制和超越的一种骄傲,充分体现了我国手工艺人的勤劳与智慧。

二、湖南传统竹编现阶段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湖南传统竹编产业发展到现阶段,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其他省市地区相比较,也存在制约长期发展的一些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工艺因素

目前加工形式多为手工小作坊式的生产形式,仍普遍停留在传统工艺的加工模式,再加上工艺复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主动学习与继承,导致有些传统竹编织和竹加工技艺沦落到接近失传的尴尬境地。

2.市场因素

传统竹编产业缺乏全行业有效的系统管理机制,原材料无序开采。低水平抄袭和压价竞争现象相当严重,侵权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以次充好,甚至弄虚作假,损害整个行业信誉和品牌。近几年来益阳水竹资源由于过度开采,已濒临枯竭,以致做成水竹凉席的原材料需要从其他省份购买,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制约益阳水竹凉席的有序发展。

3.人才因素

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工艺和产品缺少创新。普遍采用的是“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传统编织技艺原汁原味,缺点是太程式化。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不想学这种费力、费时挣钱不多的技术,这也是导致竹编这一传统工艺生产规模没办法扩大的原因。

4.综合因素

尽管当地政府加大力度扶持竹编制品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但在政策保障方面还是支持力度不够。当地政府对竹编企业经营缺乏统一引导,资金、信贷、税收、价格等政策不能给予有效、及时的扶持。在加强竹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产品营销网络、技术成果推广普及等方面都亟待改进。

三、做大做强湖南传统竹编产业的对策

湖南传统竹编产业要实现产业化经营,提升竹编产业水平和品质,须从湖南传统竹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大胆创新,靠技术革命和工艺创新来实现新的跨越式發展。

1.对产品创新的重视和研究。

目前影响湖南传统竹编市场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的外观、功能等设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这需要我们加大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使一些具有一定水准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引导传统竹编艺人提高审美水平,掌握时代的审美倾向,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目前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与相关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高校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对湖南传统竹编销售市场进行开拓和发展。

2.对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影响湖南传统竹编在今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目前湖南传统竹编市场发育不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引进竹编制作人员的现实背景下,对现有技术人员的保护和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需要各级政府在相关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也需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供帮助。政府部门可以对现在从事传统竹编制作的民间艺人分级保护和奖励,能够有效调动现有从事传统竹编制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相关人员培养方面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解决:一是短期内由当地政府牵头开办“竹编工艺培训班”方式,招收有一定经验艺人、有志从事竹编制作的爱好者,聘请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做老师。二是长期由政府和当地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相关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开设竹编工艺相关的专业,高薪聘请湖南传统竹编工艺传承人做老师。

3.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使湖南传统竹编文化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

湖南传统竹编技艺现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和推广工作是各级政府和相关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湖南省益阳市就承办过“中国竹文化节”,今年7月再获“第十届中国竹文化节”承办权,通过这一活动很好的推广了益阳传统竹编制品的知名度,扩大了产品销量,使得更多民众认识到对传统竹编技艺保护的重要性,以唤醒全社会对传统竹编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利于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4.合理地开发竹资源,保护珍稀竹资源。

竹子物种自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竹子易于种植,成林迅速,观赏价值高,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护功能,又被誉为“绿色金矿”。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地方过度开采竹林,导致一些珍稀竹品种濒临灭绝。这也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保护竹林,就是保护竹文化,保护竹子物种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这一观念。湖南益阳的百竹园就是以竹为主题的特色植物公园,集“竹业研究、科普教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竹文化生态休闲基地,这种模式值得其他地市借鉴。

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湖南传统竹编艺术,其工艺、技法和程序都是不可再生的,是老祖先留给我们湖湘儿女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智慧的结晶。现在国家和地方都高度关注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国内有部分高校也在利用科研项目的形式对传统技艺进行研究发掘和创新。我们要及时抓住现有的发展时机,充分挖掘地方性的传统技艺和加工方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研力量,注重技术手段的革新和产品造型的创新,加快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让传统竹编技艺更好、更快地发展,弘扬湖南传统竹编技艺,让它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沈珉.中国传统竹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刘辰璐.湖南竹艺的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董文渊.21世纪中国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J].世界林业研究,2003(01).

[4]黄中益.湖南人与竹文化[J].益阳师专学报,2000(01).

[5]张宗登.湘中梅山竹编工艺初探[J].设计,2013(02).

[6]齐铁军.鄂南地区传统竹工艺品及竹制家具的保护与开发初探[J].价值工程,2013(01).

[7]江哲丰.湖南益阳竹编工艺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09).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