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陕北指陕西省的北部,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区。高原的浑厚与塞外的广袤孕育出了陕北人豪迈、粗犷、不羁的性格。“陕北生来陕北长”的刘成章先生,用自己敏锐的视角与灵动的思维,从安塞腰鼓充满生机活力的舞姿和鼓声中挖掘出了陕北人的精魂,仅用千余字随心走笔,便写就了《安塞腰鼓》这篇礼赞陕北人生命活力与黄土地昂扬精神的厚重诗篇。
具体来说,《安塞腰鼓》在语言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用短句,节奏明快
安塞腰鼓这种舞蹈艺术讲究的是“力”之美。为了体现这个特点,作者采用短句成段、长短兼用的句式,使全文形成明快的节奏,干净利落得如同安塞腰鼓的鼓点。文章虽只有千余字,却由30个段落构成。其中,最短的段落是由獨词构成;即便是最长的段落,作者也采用了长短句相间的句式。如: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在本段中,“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等短句间于长句间,形成音乐的节奏感,如同一首生命的交响乐,把安塞腰鼓宏伟壮观的火热场面奏出来了。
二、善用修辞,气势恢宏
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它之所以如此闻名,是因为其气势磅礴、表现力精湛。作者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安塞腰鼓的内在气质与外在神韵,特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渲染气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全篇既有句子内部的排比,还有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或对仗工整,或层层递进,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透不过气来。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13段“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7段“好一个安塞腰鼓”;第22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第24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反复咏叹,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由衷的赞美之情,加强了文章的诗意美和韵律感。
三、精心选词,感情激越
阅读《安塞腰鼓》,总能给人带来别样的感受,那是一种勃发的生命激情,是一种昂扬的奋发精神,是一种力透纸背的力量之美。作者在选词方面匠心独具地抓住了一个“动”字,并组织成系列“动态”的语言,以此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活力与动感。如: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此段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表示动态的词语独自成句,充分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的迅疾和力量;同时也正是这些掷地有声、激越昂扬的词语,酣畅淋漓得如同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使全篇宛如一幅流动的泼墨山水画,使人心动,使人激越,使人亢奋!
活学活用
1.分析下面选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随着锻打,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竟是这般柔软。
——李登建《铁匠铺》
2.仿句练习。(要求:格式大致相同,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例句:潺潺流水,奏起了清澈的乐曲;葳蕤草地,闪耀着露珠的光芒;巍峨高山,撑起了高傲的脊梁。
仿句:
3.品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