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发合
2012年,我国发布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第一次纳入PM2.5和臭氧8小时。2013年是PM2.5监测的元年。从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全国上下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2015年出台了新的大气法。目前,蓝天保卫战的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开展之中,重点还是解决PM2.5的问题,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发布了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攻坚方案。
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近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产业结构调整、“散乱污”企业治理、能源结构调整、“散煤”污染治理、交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等。
2013—2018年,蓝天越来越多,重污染天数越来越少。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PM2.5仍然是“心肺之患”,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从2018年秋冬季的污染防治也可以看到,稍有放松污染就会反弹,艰巨性与长期性并存。同时也面临着臭氧污染的问题。2015—2018年,臭氧污染形势不断加重,未来一定要实行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战略。当前正处于当期污染防治的关键期,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出以下十个建议。
一是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体责任。 二是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明确各地各相关部门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三是“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治污任务拉条挂账,倒排工期,逐一销号。四是“督查督办,推动落实”,建立机制,强化督查督办,推动加快落实各项治污任务。 五是“强化执法,量化问责”。
继续做好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化解;开展“散乱污”企业整顿 ;改进生产工艺;做好现有产业链延伸、扩充;做好重污染企业的布局调整;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保障发展的同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等工作。
目前,对产生污染物排放的环节分析不够,缺乏污染物排放特征(因子)信息,缺乏准确详细的污染物排放清单、污染源控制和排放状况分级分类等,需要建立精准的排放清单。
这几年减排幅度很大,污染成因在发生变化,需要科学地掌控PM2.5的污染成因,特别是重污染的成因和臭氧污染原因,找到切实可行的减排措施。
对行业要组织人力、物力,筛选行业适用的或者最佳的技术。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排污节点,真正做到一企一策的污染控制。
要对园区污染防治给予极大关注,特别是不能把一些园区建设成“藏污纳垢”的地方。要从园区统筹,综合治理的角度,把治理、监管两部分内容建立起来。
当前各地都在做智慧指挥平台,但大多是数据展示平台,未来要向建设决策支持平台发力。另外,在强化监管方面,虽然对所有污染物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但是这部分监控设施主要由企业自行安装,或者由第三方安装和运行的,其中不乏假数据、测试方法及程序不对等问题,需要大力改进。
CNSphoto供图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紧“咬”散煤治理,这两年评估结果表明,散煤治理对城市空气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未整治地区散煤治理。
机动车控制方面,除了公改铁之外,也要“改治管疏”相结合,达到目前更高的排放标准。通过管理,包括加强对柴油车监管和相应油品的监管等。
坚持绩效分级差异管控。指导重点行业制定行业内相对统一的应急减排措施,基于绩效分级对重点行业相关企业进行差异化管控。切实夯实应急减排比例。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分别对应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减排比例在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期间,应分别达到全社会排放量占比的 10%、20%和 30%以上。 强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控。钢铁、焦化、铸造、玻璃、石化等 15 个行业明确了绩效分级指标,供各地制定分级管控措施时参考。原则上,A 级企业在重污染期间不作为减排重点,并减少监督检查频次。
总体来说,现在P M2.5持续改善仍然是我们的重中之重,需要多种污染物进行综合减排。同时,科学控制VOC和氮氧化物排放,抑制臭氧污染加剧的趋势,降低PM2.5中的二次有机颗粒物和硝酸盐的含量。可以做到控制两个污染物,同时解决两种环境指标的问题。要进行协同控制。
(本文根据作者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