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南
污染防治攻坚战与三个“十条”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发生了很大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变革,最主要的就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2015年河北试点开始,完成了31个省(区、市)的环保督察。2019年开始第二轮的中央环保督察。
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能源结构大幅优化,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 ;用水结构不断优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加强 ;绿色产品消费成为社会时尚。
二是改善提升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不断显现;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水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三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自然保护区迅速增加;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续加大;荒漠化沙化趋势逐年好转;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2018年5月18日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三期叠加”: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攻坚期”,以及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2035年全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就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总体目标。
挑战一:保持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目前来看,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并不明显,新旧动能转换偏缓。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将长期存在; 城镇化、工业化、资源能源消费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持续增长,治理进程反复、存在反弹。
挑战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变化带来挑战。智能化、信息化加快发展,但传统工业仍在高位。全球1600种工业产品,我国1200种产量居于首位,传统产业规模大、比重高,短期内产业结构难以有根本性调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在千万吨级。 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加剧,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东迁、南下,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态势明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应对能力挑战增加。
挑战三:国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一、梯度差异鲜明、由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区域性转移特征突出,产业转移带来环境压力加大。 城乡发展和环境治理不平衡,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市污染企业出现向农村转移的趋势。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进度不一。
挑战四:新技术突破与应用带来的不确定性。基础资源、5G、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物联网标识、超级计算等领域发展势头较好。 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共享经济等将极大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技术进步会减缓一些生态环境压力,增加解决生态问题的手段,同时也将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甚至重大的生态风险,如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
挑战五:担当国际治理责任和期望上升。国际冲突:与周边国家在污染越境转移、跨界河流污染、野生动物越境保护等方面,都可能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绿色壁垒:国际经贸领域日益严格的“绿色壁垒”和碳关税制度,将增加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环保工作的难度。 国际履约:我国已签署和批准了3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履约任务十分繁重。
2021—2035年期间的15年,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全面协调的重要阶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诗意表达,同时具有深厚的哲学和科学含义,代表着人与自然在较高发展水平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开发建设的强度规模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要与生态环境格局相协调,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相适应。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要满足人民所期待的生态环境的宁静、和谐、自然、美丽的生态要求。
论坛现场
CNSphoto供图
一是优美的生态环境质量。全国环境质量达到标准,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与生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三是健全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25年,四大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海洋环境稳中向好,一批区域和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入海劣Ⅴ类河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状况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全面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明显增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既要让经济生态化,把传统的经济进行改造,发展绿色经济;又要让生态经济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水青山转化成经济产出。
二是构建集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要把全国的国土空间按照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进行划定,分别在三个空间里划出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线。
三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在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要进行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应该是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是扩展环境容量的一个工具手段,要与污染防治协同推进。
四是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根据作者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