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烹饪中的社交行为研究与设计应用

2019-03-31 09:25朱上上贾璇董烨楠
设计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交

朱上上 贾璇 董烨楠

关键词:烹饪者 社交 霍曼斯群体社交行为因素 烹饪者社交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交需求进一步得到凸显,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不出门便可结交到新的朋友、获取到新的信息。但往往在家庭生活中,社交因素被弱化或忽视了,这一点在烹饪过程中尤为明显。

在中国家庭中,家庭式进餐在促进与培育家庭和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文化传统、家庭责任等原因,妻子或女性是家庭烹饪的主要角色,承担大部分家庭饮食的制作等活动。烹饪者作为在烹饪活动中的社会人,同样也存在交流的自我意愿,这种社交意愿会根据任务和身份的不同而发生一定变化。并且烹饪活动本身也存在发生社交的环境因素,活动时长、任务复杂性、参与人数、活动空间等都成为社交活动存在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厨房烹饪的意义也有了较大改变,陈驰(2007)提出三个观点:“1、厨房烹饪从个人行为需求转变为公共行为需求,提倡家人共同参与。2、厨房由私密空间转变为公共空间,而非家庭主妇的‘专属空间。3、厨房的食物加工功能转变为情感交流功能,向着家人娱乐、情感交流、子女教育等功能变化发展。”随着烹饪意义的不断丰富,烹饪者的社交行为和体验也在发生着变化。

烹饪者的体验能够直接影响到其社交行为的产生。在烹饪情境下,烹饪者存在感官、情感和互动行为三种体验类型。口对应到社交行为的影响因素,即环境、情感和任务活动三种因素。而烹饪者社交现今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忽视了烹饪者内在因素对社交行为的影响。烹饪者的性格、烹饪熟练度等都是能够影响烹饪任务的内在因素。不同性格和不同熟练度的烹饪者面对任务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对于不同层次的烹饪者,如新手一中间一熟练级用户,厨房系统相对有复杂一持续学习一提高效率的系统。”同样,社交行为也会有这种不同表现。

2.缺乏外在环境对烹饪者社交影响的认识。烹饪者的身份、烹饪时的职能及所处的心理环境同样也影响着其烹饪的社交行为。(1)烹饪者具有多重身份属性。烹饪者在家庭环境中具有多重属性的身份,他(她)不仅仅是以单一身份进行活动,可能同时承担着“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或社会中的人”等多种角色。这些身份将会对行为产生复合影响。(2)在不同任务阶段,烹饪者存在第二职能,即“任务职能”。当烹饪者的角色下沉至具体的任务环节时,角色被赋予新的职能特性,由烹饪者现阶段的意图而激发,非稳定的职能属性。(3)非烹饪者对烹饪者的态度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社交场所和人员较为固定和有限,非烹饪者的行为和态度对烹饪者会产生直接或强烈的影响,是烹饪者心理环境的决定者。

3.未考虑物理环境对烹饪者社交的限制。烹饪行为一般出现在厨房中。在国内,厨房受到烹饪方式及厨电产品的限制,基本以K型(独立式厨房)厨房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KD型(厨房兼餐厅)厨房也渐渐成为国内厨房户型主流。K型廚房因为其封闭式的结构,物理阻隔了烹饪者的社交环境,增加了社交成本,但却保证了烹饪活动的无干扰实施;而新式住宅中的KD型厨房,虽然没有墙面的物理阻碍,但厨房到餐厅的距离阻碍也增加了社交成本,开放式的厨房环境也会干扰烹饪活动的实施。

一、烹饪者社交研究概况

关于厨房烹饪领域的研究,目前大多围绕着厨房环境、厨房设计等展开。理论方面:提出了互动式厨房的设计原则,分析了中国汉式厨房发展的演变及趋势等;厨房设计方面:设计了信息化智慧厨房、可持续的整体厨房、家庭成长型厨房等;社交领域的研究较为广泛,基于社交关系图谱的移动社交产品模型、以自我能效为导向的蚁族网络社交服务设计等研究,为烹饪者社交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框架。但关于烹饪者社交领域的研究还少之又少。

为了提高烹饪者的社交体验,对其社交行为和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家庭烹饪者为前提,基于霍曼斯群体社交行为三因素理论,探讨了烹饪过程中烹饪者的社交因素和需求,提出家庭厨房烹饪者社交模型,进而通过厨房社交产品设计对模型进行验证。

二、基于霍曼斯群体社交行为因素研究的烹饪者社交研究模型

(一)霍曼斯群体社交行为三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研究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社交行为都包括以下三个因素:

(1)任务活动因素;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活动。这种活动属于浅层外显活动,一般容易为他人所觉察。

(2)相互作用因素:就是在施行任务时,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影响。例如,彼此之间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相互沟通和接触,以及对他人的活动进行分析、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的关系等。

(3)情感活动因素:即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活动之间的情感反应。这种因素是属于深层的内隐因素,一般不易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活动特点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等方式来了解,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熟悉度,有利于更加密切的配合。

此理论适用于群体社交行为的研究,除了群体的社交行为以外,它也是维系一个群体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了人与任务活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客观事实与精神层面的组成因素,这三个因素互为双向反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群体社交特征环境。

本研究中的家庭烹饪者社交行为的特征环境与其较为类似,烹饪活动作为任务基础,烹饪者与他人的情感活动作为前提,其与家人或网络好友之间发生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沟通和接触则为社交行为发生的具体表现。故此模型能够有效帮助烹饪者社交行为的深入研究。

(二)烹饪者社交研究模型

(1)烹饪者社交行为预调研:以霍曼斯群体的社交行为模型为基础,细化因素并把模型带入烹饪情境,对4组烹饪者进行入户预观察和访谈。针对于不同的用户职业、厨房结构、用户年龄及烹饪熟练度,挑选了4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如图1。

经观察访谈反馈,发现烹饪者的性格和职业在烹饪社交行为中影响不大,年龄因素、厨房类型与社交行为也无明显相关性;但家庭的重要性对于烹饪者社交行为来说有一定影响力度,调查中以家庭优先的烹饪者会更加热衷于烹饪活动,烹饪时的情绪也较为高涨;在烹饪熟练度方面,对于烹饪社交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新手烹饪者的社交行为倾向于完成任务本身,而熟练烹饪者更倾向于分享任务成果或烹饪技巧。

除烹饪者自身因素和任务环境之外,任务因素对烹饪者的社交行为也有较大影响。在进行烹制的前和后两个阶段,由于任务杂乱且较为分散,社交行为发生频率也较为频繁,社交情绪波动较大。

为了进一步得到关于烹饪者社交行为的相关数据,从访谈的反馈结果出发,以烹饪时任务的种类、任务耗时、情感动机、交流方式、交流成本等影响因素为研究方向,更加全面地获取用户数据。在后续的研究中,烹饪者的性格、年龄、职业以及厨房类型暂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因素。

(2)烹饪者社交行为研究模型:本研究模型以上述烹饪者特性和初步研究为基础,如图2。蒋志华(2011)将烹饪时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互动阶段分为:烹饪前、烹饪时和烹饪后。本文把其具化为“准备、制作、完成”三个阶段,作为模型的三个研究原点。

准备阶段分以烹饪者的人际环境为主要考察对象,在研究前期充分了解人的因素能够帮助后期理解烹饪者的情感动机和具体行为;在制作阶段,研究将围绕菜品烹饪展开,社交方式和情感动机将是本阶段的重点考察对象;完成阶段作为烹饪社交的末端,能够很大程度上反应出烹饪者的内在情感动机和外在情绪起伏,此阶段将着重考察烹饪者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

三、家庭厨房烹饪者社交行为问卷研究

对象:中国家庭厨房烹饪相关者(包括烹饪者、非烹饪者等)。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方法收集数据,分析问卷采用比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来印证用户需求,并补充完善模型。

目的:以初步访谈观察的反馈结果作为定性指导,使用问卷调查法对烹饪者社交行为进行定量研究,得到更多更丰富的相关数据,以支撑模型的建立。

结果:本次问卷共收集到98份反馈,其中有效问卷77份,问卷反馈的地域范围涉及安徽、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河北七个省市,填写态度良好。

讨论和分析:经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在准备和烹饪完成后两个任务节点,烹饪者的社交需求最为突出,在问卷数据中占比高达74.49%和60.2%,这是两个任务类型复杂的节点,此时烹饪者的身份和职能繁多,社交需求的种类基数增大,对外界的社交依赖性增强,此时的交流主要分布在准备阶段的菜谱学习、食材处理,以及完成阶段的菜品心得分享和准备餐桌方面。

但在希望有人陪伴烹饪的情况下,仍有37.68%的人认为没必要去陪伴他人烹饪,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人们在非烹饪者的身份下并未意识到烹饪者的需求,说明“非烹饪者”和“烹饪者”身份之间具有明显的情境限制,人們在特定环境和情况下才会激发出某种刚性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可被忽视,亦难以察觉。

通过问卷数据来看,陪伴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现实人际交流、网络人际交流及网络平台交流,可以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的组合,来弥补社交的情景限制。

在烹饪中熟练度方面,共获得28名新手用户,49名熟练用户的数据。据分析,新手和熟练用户在准备阶段和制作阶段的数据差异较大,分别表现为:新手用户在准备和制作阶段因为经验不足、耐心不足等原因,表现出对任务的完成依赖性,需要大量借助外部资源帮助完成,情绪也以负面情绪居多;而熟练烹饪者在这两个阶段,无论是情绪还是任务完成方面,表现均较为稳定;他们在完成阶段的表现较为相似,以分享型社交行为居多。

制作模型:根据问卷调研究得出的结论,建立“家庭厨房烹饪者社交模型”,如图3。模型以烹饪熟练度为划分依据,建立新手和熟练两个模型。每个模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制作、完成阶段,每个阶段包括其社交特性和社交方式。社交特性在横向金字塔内按照重要性由左向右递减排序,而社交方式则按照重要性由上到下递减排序。本模型阐述了“家庭厨房烹饪者”在社交特性和社交方式上每个阶段的重点因素。

四、厨房社交产品设计

根据“家庭厨房烹饪者社交模型”,对新手和熟练两种模式进行对应的功能启发提取和转化。虽然新手与熟练烹饪者的行为模式有所不同,但是任务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故在APP中不做烹饪者类型划分。

根据以上结论,设计出厨房助手APP产品“吃饭啦”。该产品通过线上和线下场景的共同配合,满足其对“现实人际社交、网络人际社交、网络平台社交”的三大社交方式的需求,给烹饪者带来良好的社交体验。

“吃饭啦”APP社交架构图:烹饪者以家人、网友和网络平台为原点展开社交活动,具有烹饪时和日常两种社交状态,如图4。

APP主要界面:(1)APP首页:“一周菜单、烹饪午饭”为主要功能模块。(2)烹饪午饭页面:分为“烹饪信息、家人讯息、本餐菜单”三个板块,烹饪者可以发布菜单转载至其他社交平台,也可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他人。(3)烹饪求助页面:烹饪者可以向好友或陌生人求助、有文字聊天、视频聊天、小视频求助三种方式。(4)我的一周菜谱页面:分为“家庭成员、菜单列表”两个板块,家庭成员们可以随意在菜单中添加视频、图片或文字,家庭成员共享信息,如图s。

结语

在社会极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社交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细化场景的社交显得更为重要。本研究从烹饪者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在家庭烹饪过程中的社交问题,并得出烹饪者社交模型。烹饪社交问题的研究,为烹饪者与设计建立了新的关系,体现出设计的人文关怀性,对设计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都有着重要意义。烹饪社交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设计领域,未来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年轻人的社交
The Business of Murder
社交天花板
在别人眼里你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吗?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公司
社交距离
锐词
社交焦虑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