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瓷器物造型理念对当代日用瓷设计的启示

2019-03-31 09:25董鹏
设计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

董鹏

关键词:古代陶瓷器物 日用瓷 产品设计

引言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陶瓷艺术史,自被发明以來,陶瓷就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透过一件件或朴实无华、或精美绝伦的陶瓷器物,我们仿若看到了人类祖先席地而坐,弯腰汲水的文明伊始,也看到了那段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繁荣盛世。传世的陶瓷器具不仅凝结着人类文明史的光辉,更是古人生活方式的体现。直至今日,日用瓷仍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器具,日用瓷设计也成为陶瓷设计中的主流门类,但由于受机械化生产和外来设计风格的影响,使得当下部分日用瓷因实用功能缺失、造型风格等问题,无法融入国人的生活方式而被束之高阁,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古代几个典型的陶瓷器物,回归当时的生活方式,从造型和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中国当代日用瓷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传统陶瓷器物造型的基本设计理念

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陶器的设计始于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制成可供使用的贮藏器、饮食器、炊煮器,主要类型有灰陶、黑陶、印纹陶。瓷器在陶器的造型和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东汉末年开始出现胎质细腻、釉色明显的早期青釉瓷器。中国的陶瓷制作经过了由低级到高级、产地由局部到区域的过程,在造型上形成了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基本设计理念。具体而言,传统陶瓷器物造型设计的表达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观象制器——传统陶瓷造型设计的“自然性”特征

原始陶瓷的设计,更多的是为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因此很多器物的造型都是模仿其他自然物,如篮子、瓠瓜、葫芦、花卉的形状,很多器型被设计成球形、半球形,敞口、宽腹、圆底的造型,这类器型不仅能满足盛储的功能,与其他造型相比,在拿取的手感上也比有棱角的器物更为舒适。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开始豢养家畜,生活方式更加丰富,于是陶瓷器型也从模仿植物转而模仿狗、鹰等动物造型。除了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大汶口文化时期还出土了一些模仿人体形态的器物,如人足形陶罐、人头壶,这些皆可被视作人类某种观念的物化表现。

(二)崇礼尊人——专统陶瓷造型设计的“人文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和技术的进步,陶瓷器物在造型设计上已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注入了文化、宗教、道德等人文精神,使器物具备“无用之用”的教化功能。如奴隶制社会时期的陶器造型,已不似原始社会时期的活泼、丰富,而转变为简洁、庄重,暗合了当时日渐明确的社会等级和尊卑秩序,并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又如宋瓷的经典器形,多为左右对称的抽象几何形,器皿的口、肩、腹、足有对人体器官的比附,这不同于原始社会时期对于人体形状的简单模拟,而是将人的内在气质和精神融于器形之中,以器拟人。再如明清时期,官窑烧造了大量的仿古器物,像模仿古代礼器玉琮造型的琮式瓶、模仿汉代青铜器投壶造型的贯耳瓶,另有系带扁壶等仿古器型,皆是时下统治阶级和文人复古潮流的具体反映。

(三)兼收并蓄——传统陶瓷造型设计的“融合性”特征

货物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外族的器物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设计师借鉴其造型,用陶瓷材料进行制作,设计出了很多具有外来文化风格的器物。明代有部分陶瓷器物造型深受西亚文化影响,如卧足碗、天球瓶、抱月瓶。这些外来器物大多是金属制品,有着轻巧精致的艺术效果,而中国的设计师再设计时摒弃了金属材料,改用陶瓷材料进行制作。由于陶瓷材料厚重,完全照搬造型会显得器物笨拙粗蛮,设计师们一则改进烧造技术,二则相应改变了器物的某些结构,并在装饰上加入中国纹样,使得外来器物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外来造型风格。

二、经典传统陶瓷器物造型设计分析

(一)黄陶鬻的设计原则:注重性能功用

原始陶器不论是早期的陶碗还是陶罐,造型都极为简单,大部分造型源于自然界中有盛取功能的具体实物。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部分器物的造型已不适应人们日渐丰富的生活方式及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器物造型也应运而生,如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鬻,如图1。黄陶鬻,空心三足器,用来煮汤羹或者温酒。黄陶鬻造型别致,长流粗颈,麻花状錾手,三足粗壮有力,动态优美,以现代的眼光看,它是一件装饰性极好的摆件,但回归到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中看,这件陶鬻的设计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

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出洞穴和巢穴,开始营建地面居住的环境,已经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转变为主动适应自然、改善生活条件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当时人类捕猎后通常就地堆柴烧火炙烤,因此鬻之类的炊煮器设计,首先应考虑如何最大程度上获取火焰的热力加热物体,其造型首先是要有平均分布的足,足的数量应足以对整个器物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第二,加热后的陶鬻不便拿取,还应设计便于手提的錾手,以免烫伤。鬻的造型也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改变:鬻的三足变得越来越粗,内部空间越来越大,同样的火力条件下可加热的食物量增加、食物的受热面积也随之增大,加热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可以看出,黄陶鬻的主要设计风格是注重性能功用,这种设计理念也是产品设计沿用至今的基本原则。

(二)梅瓶与斗笠碗的设计原则:贯注人文精神

梅瓶小口,最早为盛酒器,口小到只能插梅枝,并因此得名,如图2。宋代的梅瓶是当时日用瓷造型上的创新设计。从中国古代日用瓷产品来看,宋代瓷器的造型设计无疑是最经典的,这是因为宋代瓷器设计是集使用功能、精湛造型、高超制作工艺为一体的设计整体。

从造型上看,梅瓶短颈,丰肩,腹部自肩下收敛,造型简练,甚至简练到没有把手或提纽,极度符合产品设计的要求,适合大批量生产;从装饰上看,梅瓶的装饰无非刻花、饰单色釉、手绘或模具印制的简单纹样,质朴清新。然而越是看起来简单的器形,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就越为苛刻,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器形的呈现,体现出强烈的技术美。

从装饰手法借鉴的角度上看,线条简洁器型主要靠素雅的单色釉装饰,如宋代的斗笠碗,如图3。斗笠碗的造型冷静,大口,斜直壁,小圈足。内里多刻花,根据窑口不同,施釉也不同,定窑多施白釉,耀州窑施青釉,湖田窑施影青,各具特色,使得斗笠碗可以融入各种生活场景,与家具及园林等风格相互呼应。总体看来,梅瓶的造型之美、斗笠碗的装饰之美,大多体现了宋人从容、清新、雅致的文化品格,是文人与工匠细心体悟自然、静心融入生活的所感所得,更是宋人顺应自然、顺应本心、融情于物的情感表达,值得当今日用瓷设计师们学习与借鉴。

(三)桌器的设计原则:更加适宜生活

日用瓷的设计不应该只考虑消费者某个单一的生活需求,还要考虑消费者的系列需求,也就是說要有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的概念。就日用瓷设计的组合化、系列化设计而言,明嘉靖时已有桌器的设计先例。

“桌器”可理解为“一桌之器”,是成套的、系列化的瓷器造型,即“根据一桌宴席的菜品、茶品需要量,设计出一套品种规格不同,但造型风格相统一,纹饰和色彩则完全一致的具有整体感的系列化瓷器产品。”明中后期,随着外来农作物的大量种植,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常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相应改变。以普通家庭为例,明早期为水果五盘、菜肴六盘、汤三盏,到明中后期时,即使普通宴会,菜肴也动辄十样。官宦人家更甚,举办—次宴会,菜肴果品多达百样。宴会习惯的改变,使得日用瓷设计更加倾向精致小巧的方向发展,只为能在有限大的台面上容纳下尽可能多的菜肴。这类组合产品造型多样,变化丰富。外形上表现为圆方长菱等,产品内部的隔断设计也有宽窄多少之分,可以满足各种聚餐规模、人数的要求,也充分适应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使用需求,这不仅仅是日用瓷设计手法上的创新,也体现了设计为人的宗旨和理念。

三、传统陶瓷器物造型对日用瓷设计的启示

(一)日用瓷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主导

日用瓷是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类产品,设计的目的首先是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反观当今的日用瓷设计有些设计师为求新求异,过度标榜产品的技术属性和造型特征,设计出很多华而不实的产品。

从制瓷技术上看,部分陶瓷餐具的坯体越来越薄,导致产品的使用性能大大降低。陶瓷作为餐具的原材料,与玻璃、金属、塑料等材质比较,在高温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日常烹调的高温不会令其改变外部形态、不易与酸、碱、盐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最关键的是其导热性低,在保证坯体厚度的情况下,不会烫伤使用者,同时兼具较好的保温眭。然而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原本坯体厚度适宜的设计范式被打破,设计师们对制瓷技术的追求愈发极致,使得陶瓷餐具越来越薄,其导热性慢的优势降低,易破易碎的运输和使用风险增大。从成本上看,薄胎瓷的价格是普通餐具的三倍以上,这是因为薄胎瓷在烧制过程中极易变形,坯越薄变形率就越高,这就意味着薄胎瓷在生产成本上已经大大高出普通餐具。为提高抗摔性,人们不得不在原材料中加入某些抗摔成分,无形中提高了陶瓷产品的价格,无疑是与产品设计的经济性原则相悖的。

从造型上看,部分设计师以牺牲产品使用功能为代价,设计的产品虽然造型新颖,但是不符合国人的生活习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为典型的当属韩式碗,如图4。韩式碗深口宽腹,碗外部相较于传统中式碗装饰空间变大,因此碗的外观设计变化多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眼球,一度成为消费者手中的宠儿。但由于韩式碗的碗身与碗底尺寸几乎一致,给清洁和收纳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偏好吃热饭、喝热汤,但韩式碗的碗身宽大,碗底较薄,又没有突出的底足,使用起来不仅烫手,更不便于拿取,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次两次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不再使用。

纵观历代陶瓷器物,制瓷技术进步大部分都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当中,然而大部分器物的造型都是追随实用功能的,这条设计原则源自陶瓷诞生之初仿自然形态的碗、盘、盆等器物,一直延续至今。它时刻提醒我们,日用瓷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用”,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装饰设计,都不能以牺牲使用功能为代价,而是应该以如何更好满足使用为出发点,当下日用瓷的设计应当避免陷入技术与造型的泥淖,回归以实用功能为主导的设计原点,设计方便消费者的产品。

(二)日用瓷设计要体现时代的审美需求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歇,于日用瓷设计而言,设计师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也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形式美、装饰美、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美等相关问题,以满足使用者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用瓷的设计是以经济、适应机器大规模生产为原则的,这就意味着日用瓷在追求美的方式上不能以过度消费原材料、过度依赖人工的方式进行,而应该考虑简洁的结构和精致的造型,摒弃矫饰,使美的产品自然而然地融入人们生活的常态。

良好的造型是实现产品的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多数是功能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尺度与比例、对比与协调旨恰到好处,呈现出独特的美感,符合各个时期的审美需求,当代日用瓷设计应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陶瓷特性,注重产品的材质美。陶瓷产品的材料多取自于大自然,陶土色彩较重,但颗粒感强,不施釉料可以营造出稳重、朴拙的质感,不适合浅色釉,适合喷厚重的、发色饱和度高的釉料;瓷泥种类较多,胎体色浅,细腻温柔,适合各种颜色釉,不施釉或者施透明釉能达到雅致清新的效果,正如宋瓷中的白釉玉壶春瓶、青釉碗等。

2.关注消费体验,注重产品的细节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陶瓷产品不能跟手工制作的产品同日而语,但我们仍要关注产品细节,使产品具有情感的温度,让消费者使用起来感到舒适。如日用瓷中的餐具设计,廉价的产品往往都是造型素净不带任何装饰,注浆后成型的产品碗口和圈足粗糙,影响使用体验,因此,进入流通环节之前,需进行检查,对粗糙的部分尽行打磨处理,使产品能够达到与人沟通的良好效果。

3.发扬创新精神,注重产品的特色美。纵观历代陶瓷器型风格,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陶瓷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不同的特色,某些器型虽然延续了上代的造型特点,但也带有鲜明的自我设计风格。如元朝陶瓷继承了宋朝陶瓷的基本造型语言,但元朝武治的社会观念与宋朝文治的观念截然不同,受此影响,元朝瓷器呈现出厚重粗犷的特点;又如受外来风格影响的明代陶瓷器形,虽然也继承了外族器物的造型语言,但在材质和装饰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器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当今社会对于日用瓷设计的要求之一,设计师应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使日用瓷设计呈现出精彩缤纷的多样性风格。

结语

综合来看,我国传统的日用瓷设计重视产品的使用功能,在追寻产品实用功能的同时,产品造型尽量做到了美观、清新。就像黄陶鬻,在原始社会,人们用它可以很快地加热液体或者煮熟食物,并且易于拿取。今日,黄陶鬻已失去了其使用功能,但由于它优美的造型,仍然还可以被复制成艺术品当作摆件供人欣赏。又如梅瓶,它合理的比例、优雅的造型一直被奉为经典。再看桌器,尽管造型多变,但是更加适宜生活的设计理念依然通过各类精美的餐具形式,活跃于我们日常的餐桌上,从未被遗忘,这正是传统日用瓷设计的力量体现。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多传统器物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生活,但当代日用瓷设计在遇到瓶颈时,我们不妨学习—下诸如威廉·莫里斯等设计先觉者采用的最古老的解决问题方式,即回归传统,通过分析古代优秀陶瓷器物的功能、造型及装饰手法,寻找适合当代日用瓷设计的设计法则,解决日用瓷设计者们当前的困惑,为当代陶瓷设计的中国风格提供相关参考,推动我国的陶瓷设计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
响堂山石窟忍冬纹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映射理论的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基于意象思维的瓷画龙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作品赏析(1)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青花·木 产品设计
腰椎穿刺定位仪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