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杨扬再次把提案瞄向青少年群体,她呼吁教育和体育部门能从中学阶段就把校园体育联赛建立起来,防止体育人才流失,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同时,兼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的杨扬也在大力倡导后奥运遗产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计划实施让奥运会持续影响更多的人。
“无论是从校园文化,还是从给学生减负的角度来说,体育都是很好的方式,它能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体育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杨扬说,“现在,体育的教育价值逐渐受到了社会和很多家长的认可,通过社会培训机构或学校体育社团,参与各类运动项目的孩子数量也大幅增长,各类体育项目校园联赛不断涌现、规模迅猛扩大。但是,如果不尽快把中学联赛搭建起来,很多打球的孩子升学后可能也会流失。”
杨扬表示,如今我国大部分体育项目的中小学校园联赛,参与的学校和学生还是以小學为主,到了初中和高中,无论赛事数量、参赛队伍、参赛人数都呈现断崖式下降。这导致大量已经在小学阶段培养了运动兴趣和特长的孩子升入初中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从而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体系出现严重“断层”。这不仅会让前期的投入功亏一篑,更会对体育运动普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学生素质教育造成潜在负面影响。
这几年,杨扬一直在上海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所在的冰上运动中心也曾组队参加过全国青少年冰球U系列比赛,“以冰球为例,北京的校园冰球非常好,校际联赛2018年就有105所学校参加,但只有11所是中学,小升初后缩减很大。北京第一批打冰球的孩子当年纷纷出国打球,因为国内没有比赛和环境”。
杨扬在这几年的调研中发现:“如今‘80后‘90后家长也很重视体育活动,这部分人群很大,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参加了很多体育活动。但到十二三岁,因为高考指挥棒等种种原因,这些孩子很少再参加体育活动。”
“从专业角度讲,这一时期是我们真正挑选人才的阶段,但我们失去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特别令人痛心。”杨扬称,一些12岁左右、有天分的孩子正处在能再往上迈一步的阶段,现状恰恰是往下走了,“我相信他们还是很热爱体育运动的,也割舍不了。但我们确实没有这样一个平台和基础,孩子和家长也不得不放弃”。
杨扬建议,中学和大学应与小学衔接,建立健全各类体育项目社团、校队和各类体育项目联赛制度与体系;规划并贯通从小学、初中、高中、高校四级联赛一条龙竞赛体制,打造完整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将体育社团、校队和联赛体系建设纳入教育部门相关考核指标,并投入经费予以保障。教育部门需要和体育部门通力合作,联手举办更多校园体育赛事,促进资源共享,体教结合,为具有天赋的优秀学生运动员打通上升通道,使得未来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