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开展一项联合研究,发现信任对健康有益。研究人员根据美国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受访者的处世方式、经济状况和信任水平等指标,随后将分析结果与美国国民死亡率数据库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排除了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和社会阶层因素,无法信任他人或生活在信任度较低的环境中都会缩短寿命。相较于信任度高者,大约会缩短10个月的预期寿命。
还有不少研究显示,以多疑、寡信为缘由之一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多种慢性病风险显著增加。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健康,而情绪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密不可分。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变坏,直接影响身心健康。信任过程中信任主体会产生心理愉悦、欣慰、满足等正面的情绪或者情感的反应。反之,如果主体互相不信任,就会产生厌恶、猜疑、失望等情绪反应。
既然信任对于健康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建立信任呢?这个问题可能超越了医学的范畴。这也说明养生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还涉及到众多学科。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信任既然是主体之间的对等关系,那么,主体之间就应该是互动的、自愿的。如果主体的一方失去信任,信任就不存在了。建立信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信任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而破坏信任却是瞬间的事,因为一次失信就破坏了信任的基础。如要再次建立信任,需要比初次建立信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时间。这就要求信任主体要有诚信,要言行一致。
所以信任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怎样做人的大问题。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诚”,也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儒家认为:“诚即天道,天道酬诚”。投机取巧,背信弃义,设圈弄套,欺骗耍滑等,可能一时得手,但失去别人的信任,总有一天会寸步难行 。而且,由于违背做人的基本规律,言行不一,身心背离,相互撕扯,不利于身心健康。儒家所谓“天道”、“人道”,就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养生,最高的境界是做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編辑/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