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也愈发重要,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据此,本文对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探讨了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一、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1.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自新课改提出以来,我国教育目标就逐渐转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更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近年来我国教育实际发展趋势分析,大部分小学教师,以及多数教育机构依然是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将美术作为副科而完全忽视,因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由此可以发现,多数教育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到美术教育的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同时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提升也有一定积极作用,而美学素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比较活泼,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有厌烦心理,很难安下心来学习。借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地自由空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更加主动地学习,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学的兴趣,并逐渐延伸到学习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1]。而这些兴趣将会更好地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审美能力培养和其他科目的知识能力培养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方法,如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要要求学生能够将美学的理念融入生活,能够以审美的目光看待生活,在生活中发觉美的踪迹。审美能力培养能够加深学生对美学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无处不在的美,进而产生对美的渴求与美学的兴趣,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以生为本,重视审美能力培养
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较为死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少趣味性,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小学美术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提高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美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教师应意识到,在新课改所提出的素质教育体系中,美术与其他科目相同,也是不可或缺一個重要部分。随着美术科目教学地位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应尽快适应自身职责与角色的变化,要对审美能力培养以及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2]。
2.联系生活,注重审美联想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生活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很多时候,美术实际上就是生活的一种写照。要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首先需要让学生体验审美,对美有更加直观、真实的感受。为此,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美,借助生活,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真情实感,有助于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生活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以《民间玩具》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赏各式各样的民间玩具,让学生总结并记录不同玩具的外形设计、色彩搭配等特点,引导学生结合想象却描述玩具中蕴含的美感,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说出身边玩具和某些民间玩具的相似之处,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制作玩具,从“欣赏美”转变为“创造美”。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营造出更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锻炼其想象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3.丰富呈现方式,为课堂注入活力
小学生心智还处于发育阶段,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教学时仅以板书配合讲解来传授知识,学生则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并逐渐失去兴趣,对课堂教学效果将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呈现方式,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加生动且具有一定趣味性,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热情,并为课堂注入活力[3]。例如在《色彩的和谐》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的颜色,可以利用图片展现色彩对比,也可以利用时评展示色彩变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所展示的颜色搭配中找出最有美感的,然后再由教师从美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的感悟审美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色彩组合装扮教室,让学生展示个性,自由发挥,在实践中锻炼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创作欲,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重视情感体验,为审美注入灵魂
审美是一种精神行为,同样也是一种情感行为,艺术中“美”实质就是能够给人以一定的情感冲击,获得精神享受。小学生处于美学的启蒙阶段,教室要更加关注其情感体验,为审美注入灵魂。在实际教学中,教室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用心审美,并从中产生灵魂的共鸣。以《快乐的回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分享自己的某段回忆,然后作为示范进行绘制,一边画一边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回想,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某段快乐的回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审美中体会情感的过程将更加顺利,而学生的自我表达则是一种审美实践,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美学,加深其对美的感悟,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芝.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7(14):138.
[2]郝芳.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7(27):165.
[3]马颖,焦秀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