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炳良 官明梅 张晓辉
【摘要】: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法律素养,让尊法守法成为当代青少年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使青少年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青少年 法治精神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法律素养,让尊法守法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使青少年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摆在《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道必解题。
一、青少年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培养法治精神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青少年学生的“三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失范行为时常在生活中显现出来,如:不接受教育,不尊重老师,长期不完成作业的;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同学学习和老师上课,导致教师无法实施教学的;在教室、楼道追逐打闹,乱喊乱叫的;乱扔果皮、纸屑,折损花木、践踏草坪、破坏绿化的;在教室墙壁内外、课桌凳(椅)等公共财物上乱涂、乱画、乱刻的;逃避卫生扫除劳动的;举止不文明、说脏话、叫外号、起哄的。尤其表现为:校园欺凌、色情犯罪、侵犯财产等。这与青少年学生自身法治精神的匮乏,以及法治意识的淡薄不无关系。因此,时代凸显学校对青少年法治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指出:要对学生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就此看来,加强对青少年法治意识与法治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控制情绪能力较差,加上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触及法律的警戒线;其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容易使青少年的“三观”引起偏差,造成其人格有缺陷,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刺激下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三,对应试教育的重视使得从家庭到学校,对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精神培养的积极性不够,法制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使得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的产生,一旦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就极有可能不断恶化,最终使该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式方法
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现选取几种教法共勉: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法治精神。课前三分钟开设“法治播报”小环节,每次由一个学生担任主讲,可以是案例分析,可以是法律法规介绍,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查找案例,学习法律规范,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法律。如:“有效防范校园暴力,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以新闻事件和真实案例为线索,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危害,探讨预防校园暴力的方法。这些播报内容均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当学生在搜集案例、查找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深入学习法律了。
2.明辨是非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教学设计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未成年人打赏主播是否有效?关乎公民的民事责任年龄与民事行为能力》、《他先动手打我,我还手,属于正当防卫吗?》等现实问题,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点。为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避免抽象的法律条文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选取问题讨论时要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成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法律学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如:“通过如何过马路来学习交通法规”“通过学生如何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通过如何理解人大代表从‘荣誉意识到‘责任意识的转变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3.利用网络资源,即时传播,互动分享,增强法治精神培养的感染力。青少年已經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不少同学都在使用微信。为实现法治精神培养的常态化,充分利用相关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如:中国普法、青少年普法等,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有机结合,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精神培养,不断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拓宽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使法治精神培养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运动会上,学生看到老师在拍照片,“维权”说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随后,老师在群内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老师拍摄学生集体活动照片是否侵犯肖像权,并列举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以及不属侵犯肖像权的情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一个玩笑,变成了很好的普法素材。
4.法治演讲。每学期来一次“弘扬法治精神,做合格中学生”的演讲比赛。并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明法制,知荣耻;第二,文明上网,远离“网毒”;第三,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让学生在演讲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法治精神。
三、几点思考
1.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教育,让法治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脑海。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将法治精神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尽可能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环节;二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提高法治意识,将法治意识落实到自己言行当中,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地规范言行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2.创新青少年法治精神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一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设计法治精神培养的方式和方法,采取更直观、丰富、活泼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家长与孩子互动参与法治游戏、举办法治晚会、社区活动等;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法治精神培养。如学校多媒体网络使用中定时链接法治教育网,让学生可以自由到网站浏览法治教育视频和学习专业知识等;三是建立青少年法治微博微信,推出一些适合青少年学习的法治类内容,吸引师生、家长关注,积极进行互动,增加法治宣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3.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程和社会资源,让法治精神培养生活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
[2]殷荣甫.初中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吴美玲.法治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