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鹏
(武夷山市兴田林业工作站,福建武夷山市354305)
长期以来,野生植物的濒危程度、保护等级、保护策略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以往调查资料和采集经验汇总的基础上做出的,往往是定性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客观、精确、全面地反映一个物种的濒危程度[1]。本次调查是以国家林业局要求的重点监测物种为主,同时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进一步了解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以期为制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东连浦城,南接建阳,西临光泽,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属中亚热带地区,E117°37'22~ 118°19'44,N27°27′31″~ 28°04′49″,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海拔165~2158m。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平均年降水量1960mm,年平均气温19.7℃,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2]。
2.1.1 水平分布格局
本次调查的340个目的物种的分布点和31种目的物种,遍布10个乡镇街道63个村,但水平分布上是极不均匀的。目的物种主要分布在星村镇境内,以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为主,而且分布大面积的南方铁杉和鹅掌楸。
2.1.2 垂直分布格局
辖区内,目的物种自海拔95~2120m均有出现,较集中分布在海拔700~1100m,榧树集中分布于海拨700~1100m的沟谷环境;福建假稠李、天女花分布海拔2118m的高山灌丛;南方铁杉集中分布于海拔1500~1900m高山沟谷;鹅掌楸集中分布于海拔1600~1800m的高山沟谷;短萼黄连主要分布于1200~1700m高山沟谷(见表 1)。
表1 武夷山市珍稀保护植物资源垂直分布
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看,有些物种由于其种群个体稀少,遗传多样性程度大为降低,从而限制了本身的生存能力和自然更新能力。如伯乐树、鹅掌揪、天女花、福建假稠李等物种,在辖区内只生长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其水平分布难以自然扩展,垂直分布幅度极为狭窄,一旦遭到破坏,就造成该物种的灭绝。
通过对本辖区分布的31个目的物种的分析发现,它们的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其中有中国特有属6属:伯乐树属、香果树属、青钱柳属、拟单性木兰属、喜树属、银鹊树属等。这些特有属基本上是一些单种属或寡种属,其特有种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分布点少,面积极小、个体数量极少,这说明这些物种生物学特性独特和生态位局限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弱;落叶乔木特有属分布在亚热带山地的北缘,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孑遗,显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特有属的热带亲缘[3]。这些现象对于研究植物区系、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次调查的目的物种中,分布面积较大、个体数量较多的是南方铁杉、榧树、青钱柳、刨花润楠、紫楠、台湾野核桃、南方红豆杉、柳杉、鹅掌楸等;分布面积较小、个体数量较少的是:短萼黄连、香果树、天女花、福建假稠李、闽楠、喜树、蛛网萼等,这与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与保护区多年来保护管理有关。
本次辖区内实际调查到31个目的物种,依据目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面积及所处生境情况,大致可将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的种群(见表2)。
表2 武夷山市野生珍稀保护植物种群类型及特点
小种群种群个体数量小,其自身数量的随机变化较大,而且更易受到环境波动和遗传变异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属于小种群类型[4]。因此,小种群物种的濒危程度较高,灭绝的可能性也最大,是优先保护的对象。下降种群虽然数量较大,但动态趋于下降,主要是由于种群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和人为的过度利用,造成种群个体数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属于异质种的目的物种很少,仅有凹叶厚朴和香樟等。异质种群由多个斑块或亚种群组成,由于种群间的个体迁移能大大增加种群的稳定性[4],但亚种群之间的交换存在的个体流逐渐减弱,最后引起生境异质消失,而最终导致物种濒危。
辖区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数仅分布在残留的天然阔叶林中或一些特殊的生境中。多年来,由于人为持续干扰和特殊自然地理生境条件,许多野生植物适生生境不断缩小和种群间分布中断,如水松、三尖杉、乐东拟单性木兰、花榈木、浙江楠、凹叶厚朴、短萼黄连、银钟花、长柄双花木生长在阔叶林及毛竹林种,人为干扰影响较大,原有生境的破坏,种群间个体迁移被切断,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又如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长叶榧等生长于多种生境类型即属上述类型,从而加剧了物种的濒危程度。生境的破坏和严重片断化,缩小了物种的分布面积,物种种群的数量下降,生境异质性减少,物种原有的栖息地消失,物种的生态位不再适应新的异质环境,直接造成物种的局部灭绝[5]。
辖区内目的物种:伯乐树、水松、南方红豆杉、红豆树等植物,其自身的生态位特性使物种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生境而导致濒危状态,以及某些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种子休眠期长或成熟的种子相对短的活力期、发芽率低等因素阻碍其天然状态下进行繁殖[5,6]。如伯乐树种子多在萌发条件欠佳的9—10月份成熟,但是其寿命相对仅数天至数十天,而南方红豆杉的种子休眠期长,不易发芽,造成这些物种濒危。
目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的划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尚不能定量的反映物种濒危程度。因此,衡量和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科学确定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优先序列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7]。通过全面的植物普查,对野生植物资源形成全面的认识,并且对赋存量少的野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进行进一步了解,才能对物种的濒危程度得出客观的结论,继而确定相应的植物保护等级,为开展物种保护提供依据。
从本次调查的31个目的物种分析,目前只有少数几种采取妥善保护措施,大部分种类还处于自然生长状态,随时有可能遭到毁灭性破坏。如伯乐树、水松、青钱柳等均面临生境被破坏、被砍伐、被人为挖掘的严重威胁。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野生植物资源所面临的形势,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掌握野生植物资源动态,加大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健全保护管理机构,促进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促进生境恢复和野生植物人工培植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掌握目的物种的种群大小及种群变化的动态;分析分布范围和分布格局有无破碎化或岛屿化;分析致危因素以及栖息地的类型、质量等变化趋势;进一步研究目的物种的受威胁方式和受威胁程度,种群数量或分布面积下降的过程和原因;分析种群存活力,确定最小能存活种群等,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多年来,本辖区对野生植物及其原生地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多层次野生植物生境的保护管理体制。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各个物种的分布和生境状况,根据野生植物生存繁衍的要求,在其重点分布区域实施抢救性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扩大、改善野生植物生境等措施,促进破碎化的生境连接成片。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应用先进技术,对生境进行恢复和改善。
依法强化对野生植物的采集、收购、运输、加工和经营的监督管理,既要严厉打击盗采盗挖行为,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的源头管理,也要加强对野生植物利用的执法监管,尽量避免过度消费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国家有关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基层得到切实落实。同时,加强野生植物保护宣传教育,使全社会都意识到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
加强极度濒危植物致濒因子的研究,分析物种的濒危程度,研究生境恢复对物种存活的重要性,强化生境保护,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手段,加强人工繁育和基因保护工作,按物种发育规律,实施物种拯救、繁育、回归野化技术,促进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确保物种不灭绝。根据本次资源调查结果,逐一确定必须立即辅以人工繁育以免灭绝的物种,列入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予以布局和实施。
加强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工作,不断扩大野生植物人工种群,缓解野生植物野外资源保护压力。同时制定野生植物人工培植的扶持政策,逐步积累培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向野生植物培育产业,努力实现由利用野外资源向利用人工资源转变,促进野生植物人工培育产业进一步发展,使人工培育的野生珍稀植物资源逐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继续加强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基层保护管理机构,完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体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基层管理队伍培训,确保国家有关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鼓励工作人员参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增长才干,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植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广泛、持久地宣传自然物种保护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识[7]。
国家颁发的《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是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根本保障。针对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管理起步较晚、机构尚未完善、保护管理效益较低的情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实际需要,以及保护物种分散在边远山区的特点,加强地方立法,细化保护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和出台适应当前新形势又符合国家主管部门要求的新保护管理制度。全面加强生物资源与物种多样性等法制建设,明确保护要求、保护职责,使各环节都有法律法规约束和保障,做到保护有章、管理有据,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本次调查,限于资金、人员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仅调查了31种野生植物,部分野生植物种群发展趋势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应用先进手段,提高调查水平,以全面掌握区域内野生植物资源状况和变动趋势。实践证明,专项调查,容易组织和管理,技术路线针对性强,是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有效方法。因此,今后将结合野生植物资源监测体系的建设,继续开展有关物种的专项调查,为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监测是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野生植物资源监测站,确定监测点和监测样地,规范监测技术标准,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濒危野生动植物园种进出口公约》附录所列物种及环境指示种、生态关键种的监测。对野生植物的种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生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人工培植及利用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消长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野生植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决策的科学性[8]。
针对野生植物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手段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保护区应逐渐培育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野生植物科学研究机制,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组建一支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的野生植物科学研究队伍,建立野生植物科技支撑体系。在研究项目方面,除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外,还将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拯救技术、繁育技术、生境恢复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加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对珍稀濒危物种,除继续加强抢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外,还要注重种群恢复、野外回归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协调,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完成一批国际领先研究项目,为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野生植物提供科技支撑[9]。致谢:本试验得到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何国生教授、黄梓良副教授、钱永平高级工程师的指导,得到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柯德森工程师、张称称助教、郑瑞鹏、庄杰勇、陈志琪和林丽琴、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清山高级工程师、武夷山市林业局肖家斌高级工程师、叶立清、黄玮尧、祝德平、陈雪雄、周永富、欧阳涛、黄松华、罗鹏、俞建武工程师、陈德元助工、陈宏、安亮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