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进
【摘要】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政治价值观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意识形态性是政治价值观的根本属性。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要在充分把握政治性、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的基础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權,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创新政治价值观培养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政治价值观培养实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政治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显隐并重地灌输引导。政治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是政治主体在长期的政治学习、政治生活、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政治行为、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根本看法和行为取向,是政治主体观察、分析政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应有之义。因此,文化育人与政治价值观培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一、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致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与精神传承,是融入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强大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是改造自然与自身的统一。“人化”即人按照自身特有的方式改变环境、改造自然,使世界上的物质打上人的烙印,使纯粹的自然物带有人文的特征,“化人”即按照特定的文化塑造人、熏陶人、培养人、武装入、引导人,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种文化习得和传承的过程,文化的“化人”功能,旨在将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渗透到人类生活一切领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影响和教育人。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等多种观点。陈建保等人认为,这些“功能”其实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其功能的把握,应当结合其本质进行思考,故他们支持刘鑫淼等人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和“人文认知”两大功能。人文认知体现育人的含义,无疑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科学的文化理论、优秀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载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教化人的过程。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就要在发挥“人文认知”功能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内容纳入相应教育中。正如李合亮所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决定了“如果它不能以其政治特性、以其实践活动,巩固或改变人们的思想,达到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目的,那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因此,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在功能上是一致的。文化的“化人”功能实际上传导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政治价值观是文化“化人”的核心内容。高校要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由此看来,在政治价值观塑造方面,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统一的。
二、文化育人视角下培养政治价值观的原则
文化具有整体性、包容性、渗透性和持久性,它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作用于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塑造人们的心灵、行为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成分,是政治价值观培养的基本载体。坚持以文化为载体培养政治价值观,就要坚持文化的政治性、时代性、规律性和实效性的统一,确保政治价值观培养源源不断的活水浇灌。
(一)突出政治性。政治价值观具有阶级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这是学校教育阶级性的体现,其目的是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形成本阶级利益需求的政治个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标志,培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突出政治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认知,深化政治情感、增强政治信任。
(二)体现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文化的发展传承有不同的内涵,同样,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受众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政治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反映,其培养和践行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也产生相应变化。高校培养符合新时代政治价值观要求的学生,就要紧扣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科学分析受教育群体政治意识、个人主体观念的变化,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培养学生。
(三)把握规律性。按照学术界研究,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是教育、环境个体自身三维规律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成长年龄阶段的渐进性规律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把政治价值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并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是灌输过程。环境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诸多内容,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接受各种社会信息和教育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差异,政治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和体现形式会有所不同。对大学生来说,要善于把握政治价值观培养的规律,既要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实事求是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又要把握教育形式,合理运用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方式,是政治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心灵指南和情感依托。
(四)务求实效性。政治价值观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性,又具有实践上的现实性,直接决定着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实践效果。政治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仅仅依托抽象的价值宣传与理论灌输,也要注重立足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在以文化人、育人为本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形式,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文化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政治价值观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意识有决定作用。宏观的环境主要指社會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重要范畴,就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来说,高校文化环境是重要的考察要素,本文所关注的契合政治价值观培养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舆论媒体、舆论氛围、舆论观点等在内的舆论氛围以及基于校园文化设施的硬件氛围。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要充分运用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舆论媒体包括校报、广播、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媒体,也包括橱窗、电子屏幕等舆论平台,相应的媒体分属不同的部门,微信公众平台的分布更加细化。因此,首先需要联合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其次,要有敏锐的热点把控和宣传意识,对国家、社会、学校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有关政治价值观培养的热点焦点及时发布,加强舆论引导力度。最后,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政治素质和舆论能力的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直接、最频繁,其自身的政治素质、舆论素养对舆论宣传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辅导员、班主任应该成为舆论的宣传者、舆情的引导者,舆情环境的把控者。
培养大学生确的政治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校训是大学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理念的集中概括,校歌是对校训校风的艺术化表达,校史蕴含着大学为国家社会自强不息、不断奋进的经典事迹。校训校史校歌所示学校的发展以及目标只有建立在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通过培养学生牢记学校软文化,认真体会其中精髓,讲好母校故事,在明晰奋斗艰辛、现有条件不易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自觉投身学校建设,人情历史使命,养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配置政治价值观培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政治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平台,其教材体系、教师素质、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政治价值观培养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充分利利用课程平台,合理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加强教材配备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教师素质培养考核,加强教学方法交流培训,总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学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真正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运用、主动践行的良好习惯。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下线上共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加强课程教育中政治价值观内容的传授,使高校学生在深刻领会优秀文化精神的同时,能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体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明晰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道路自信。
(三)创新活动形式,打造政治价值观培育品牌活动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形式,要求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凝练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抛开单纯的丰富课外活动和培养业余爱好的目的,打造高校政治价值观培育品牌活动。
革命文化对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九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出了诸多经典的革命文化,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内的优秀革命文化,高校要充分利用革命文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创造性地组织编排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文化艺术作品,形成自身校园文化品牌。同时,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契机、红色基地等载体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以此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国史党史、增强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十余年以来,各大高校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安大学2018年主场《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是典型的弘扬西迁先辈爱国精神的作品,属于革命文化教育范畴,此类作品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具有直接的意义。
基层党组织、“青马班”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组织载体,“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都应成为基层党组织、“青马班”的常规活动和品牌活动。同时,要以党支部和青马班为中心,扩大“经典诵读”活动的波及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
总之,文化育人和政治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凸显教育效果。意识形态性是政治价值观的根本属性,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久久为功,将政治价值观培养放在立德树人的关键位置,形成政治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