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伟宏
摘要: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而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课则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提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科学本质。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而不断发展。还应当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是一项人人都应当关注的社会事业。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的良好情感和科学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能力;科学本质;概念建构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回归科学本质,如何从课堂教学中去体现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也符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之一。
然而,反思我们时下的科学教学,以考度教,随意增减课程;以测逼学,拨高评价标准;以讲代教,简单知识灌输;以练补学,只求反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科学课变的枯燥、乏味的。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谨记: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贯彻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呢?我认为初中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科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能力。本课例我研究的学生科学能力是:①培养学生从一般生活现象走向科学问题研究的观察能力。②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设计,操作、组织、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中,重要的是不能把科学教育看成是只告知一些科学现象,告知一些现成的科学规律以及让学生解一些生硬的练习题。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变“单纯观察”为“亲手操作”,变“机械记忆”为“亲身体验”,变“克隆模仿”为“自主建构”,亲历完整的科学学习过程,触摸科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真正地体会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研究中所创造出来的美的方法、美的理论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和谐之美,才能使学生喜爱科学,激发出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科学能力的提高。简单地说,各种科学素质诉诸实践就表现为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综合运用。它是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
为了研究我们教师是怎样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概念的渐进过程,促成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我这次选择了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这一课时为研究内容。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教材分析:⑴本内容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養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本节教材通过实例介绍混合物的三种类别,以溶液为落脚点,以实验为主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溶液的组成、特征以及悬浊液和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本节教学重点:1.认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溶质和溶剂的判断。2.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教学难点:1.认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各类浊液的举例识别。说明: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溶解和分散又初步的认识,但由于知识层次的局限学生对它们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直观表象,很少进一步做比较和判别,溶解在学生的印象中较深的也只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而对于气体和液体(尤其是液体)的溶解以及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等都了解不深,印象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但溶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较熟悉的现象,难点的突破方法: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实际,从学生对溶解的初步认识出发,安排合适的实验,对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分析,得出混合物的三种类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实例,使学生把自己的所学与平时不曾留心的,而与自己的生活又是比较贴近的问题联系起来,象有些药水服用前要求要‘摇匀;衣服的洗涤方法包括一些油污的去除等等,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研究过程简述如下图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经过本次课例研究,我认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①科学能力培养的启蒙性问题。②科学能力培养的渐进性问题。③科学能力培养的兴趣性问题。④科学能力培养的创造性问题。⑤科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2007.11.
[2]Clea Fernandez,Makoto Yoshida. 马晓梅,邓小玲.课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3.
[3]PISA2006科学素养.
[4]《中学生科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研究报告》。上海市龙苑中学 曾 鸿、杨永发、潘荣珍等
(作者单位:金华市南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