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鹏 余安成
学习《笔算乘法》(人教版課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前,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对先分后合的算理和点子图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归纳、类比等方法,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思想。
一、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妈妈带小丽到新华书店买书的情境(如下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怎样列出算式。这是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都知道要用“14×12”来计算。怎样计算呢?这是本节课要新授的内容,教师不清楚学生对这个问题究竟有多少认识。
只有知道了学生的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思考结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是这样想:因为14×10140,14×228,140+28168,所以14×12168。另一个小组是这样想:因为123×4,所以14×342,42×4168。还有一个小组直接展示了竖式计算法。教师了解后发现,一名学生的妈妈在家教给了他这种方法,他把这种方法告诉了小组成员,所以这个小组就汇报了这种方法。
二、讨论交流,深化算法
这种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中。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学生现有知识起点上有效推进教学。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片段来展示课堂教学情况。
师:三个小组的代表汇报了他们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生1:我喜欢前两种,因为口算简便,不用动笔。
生2:我认为笔算好,因为对于一些较大的数字,用笔算才能保证正确率。
师:有道理!请大家根据前面的展示,讨论一下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过程及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生3: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下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分别与上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相乘,再用下一个因数的十位数分别与上一个因数的个数和十位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4:十位上的数与上面的因数相乘时,个位的0可以省略不写,因为十位数与个位相乘是几十,个位总是0。
生5:两个乘数相加时要注意进位。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说说竖式的每一次计算表示什么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动画演示计算过程。)
1 4
×1 2
2 8 ……表示14×2的积
1 4 ……表示14×10的积
1 6 8
生6:我发现口算与笔算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先分着算,再合起来,但笔算不容易出错,所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采用笔算的方法更好。
学生的判断是认知冲突碰撞的结果,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到了列竖式高效、简洁与准确的优点,更主要的是发现了竖式与口算算理是一样的,即先分算再合起来计算。
三、数形结合,感悟算理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初步明白了算理,但这种明白仅仅停留在“数”的阶段,是抽象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乘法算理,教师适时引入了点子图,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分组用点子图证明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学生经过讨论,分组提交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点子图(图13)。
教师让学生观察三种点子图,分析哪一种更接近竖式计算的算理。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第二种点子图与竖式计算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计算的算理。
这个环节的亮点在于,教师没有把竖式作为这节课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在学生掌握了竖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他们运用点子图来表示算理,以揭示乘法竖式和笔算、口算之间的本质关系。这样教学不仅体现了“情境质疑——探究新知——求解验证”的思路,而且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数形结合,真正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和算理,促进了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赵晓鹏,襄阳市南漳县徐庶学校;余安成,襄阳市南漳县安集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