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东
摘要: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社交网络已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因而,社交网络对中学生的个人自我的认知以及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的影响,如何引导中学生健康的运用社交网络对这些方面的关注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将从三个方面引导和管理学生的社交网络的应用:一、让学校学生管理者融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的交流方式。二、从学生的角度提升中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加学生对网络的辨识度。三、发挥网络监管的职能,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
关键词:社交网络 中学生 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只能手机的发展,手机成了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中学生重要的社交方式,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社交网络以及游戏社交的BBS平台的中学生比例高达93%,而在很少或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站的中学生所占比只有7%,48%的中学生在更新他们的社交网络留言以及发表说说以后才会去睡觉,56%的中学生每天至少登录自己的社交平台一次。
(二)研究意义
学校工作者通过本文章能够了解中学生的网络心理,分析中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现状,有利于学校工作者更好地引导中学生使用网络平台。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数据引用法、文献研究法。
1.数据引用
根据中国信息报的数据资料以及知乎的数据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
2.文献研究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二、中学生使用社交平台的原因、种类
(一)中学生使用社交平台的种类
中学生所使用的主要社交网络是即时通讯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各大网络社交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贴吧、论坛、电子邮件、QQ到博客、微博、微信、旺旺等,不同的社交网络带给人们不同的网络社交体验。
1.即时通讯工具
在这次的调查中,有34%的被调查者使用的是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作为社交网络工具,3.6%的学生使用论坛、QQ等作为网络社交的主要工具,虽然也会有小部分的学生使用邮箱、博客等作为网络社交的主要平台,但这种比例还是比较少的。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他们使用最多的仍然是QQ和微信。这类即时通讯工具登录比较便捷,还能够提供离线接收消息的功能。此外,QQ空间和朋友圈能够使中学生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平台来发表自己的心情和近况,并且了解其他人的情况。
2.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以下特点:发送速度快。信息多样性,电子邮件可以贴加各类附件、图片,并且没有文字数量的限制。一次性交流信息的完整性。交流信息可以保留并查询。并且还比即时通讯社交网络工具正式,目前调查下来中学生使用电子邮箱的作为社交网络工具的27%。
3.知乎
部分学生在知乎是网络问答社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在知乎上发布自己的疑问,获得别人的支持;,在知乎论坛:中学生们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兴趣一致的人。中学生运用知乎发表自己对现代实事的看法,他们以独特的眼光分析、评价热门事件。有时也会把自己的美文发表,让大家围观,已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尽管使用知乎在中学生群体中比例不高,但随着他们的成长越来越能接受。
(二)中学生使用社交平台的原因
1.满足社交的需求
中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交朋友。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其目的性,而中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倾诉的机会,并借此交到新的朋友。调查结果显示,有40%以上的中学生是想通过社交网络交到朋友,并且有30%的中学生希望通过社交网络找到倾诉的机会。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是比较单纯的,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社交网络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2.满足自我认知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总是会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了解自己。当你拒绝了别人一次热情的邀请,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做到狠心地不给别人面子;只有你成功地做了某件事情,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方面的特长。在现实生活之中,他们往往没有足够多的机会来展示自我,网络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机会,不仅可以在聊天的时候展示你的渊博学识,还可以展示你平时被压抑的次要个性,展示你个性的第二面,在展示的过程中,你才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3.获得尊重和认同
通过互动的社交网络,展现出除学习成绩之外的优势和出色的方面,获得网络社区成员的尊重和认同,在知乎或是其他网络社区发表自己的对某些时事的或是热点事件的独特看法和评价,展示自己的才华,弥补现实的尊重和认同没有满足的部分。
4.信息共享
音乐、体育赛事是青少年的链接器,他们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及时向朋友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信息。
三、中学生使用社交平台的影响
(一)使用社交平台的优势
满足了中学生社交需求、自我认知成长的需求。另外社交平台也是一个良好的宣泄渠道,中学生有些不方便跟父母、老师以及同龄朋友诉说的心事,他们有时会找一个陌生人诉说,因为不认识,说话就可以毫无顾忌。也不用担心说出的话对他个人造成影响。
(二)使用社交平台的劣势
1.导致责任感的缺失
由于網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中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语不用付太多的责任,这可能导致中学生的责任感缺失。
2.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满足了虚拟的人际互动的能力,但这种人际互动为虚拟的人际互动,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人际互动中,忽视学习现实的人际互动能力,对青少年影响深远。
3.影响中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概念以及个性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对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存在迷惑,在这种时候,如果过分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的伪装,影响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中虚幻的自己,但却难以接受和面对现实中的真实的自我,这是很不利的。
4.养成思维的惰性
网络信息泛滥,学生遇到疑问或学业上遇到的难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另外学生也容易被一些通识性的说法和见解所迷惑,这样中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对大部分信息只是转发与传播,而不关注转发和传播的信息进行理性思考,人云亦云,缺少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理性的思考。
5.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社交平台费时、费钱、费精力,青少年在虚拟的社交平台聊天,玩互动游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有限了,严重的影响学习甚至还影响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6.影响个人的道德和法制观念
社交网络成了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图片以及视频中包含了某些过度个性的内容,影响中学生对信息真实意义的了解,从而产生误导,影响中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有时候还会产生偏差,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对社会法制的认识和道德观念产生偏差和误区。
四、应对社交网络积极引导的策略
(一)学校老师满足中学生的需求
1.用心呵护关爱孩子
老师在教受学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做到真正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了解中学生这个阶段孩子们发展个性、探索未知的积极性,适当的引导孩子们通过正确的网络渠道,收集和运用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帮助的信息,当了解学生认知的偏差,及时了解并加强家校的共同联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
2.创造优良的班级氛围,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满足孩子们的社交需求
现在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多于电子产品有关,电视、电脑、手机都是他们课后时间必要的工具。但这些工具大多数是个人孤独游戏,很多学生都宅在家里一个人玩,因而很多学生养成了内向自闭的性格。并且现在很多家长工作繁忙,无瑕顾及孩子的所思所想,这都造成了学生不爱与人交往,习惯一个的生活。教师通过各项活动,不断培养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增加班级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
(二)提高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
1.信息知识讲座
学校可以设计一些当下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品鉴的讲座,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对网络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价。
2.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运行网络信息通识理解的引导机制,让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培育先进的,科学的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3.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
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可以预先设置一些学习重点信息,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以及对这些资料信心的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网上资源的基本检索能力,帮助学生筛选正确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实践培养以及与丰富所学知识的维度。同时,在课间休息时课教师可以列举媒体报道的一些典型案例,提取出相关的正、负面网络评论信息,展开课堂情景讨论,既可以活跃下学习气氛,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以适当放松,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更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培养其网络信息传播、处理、批判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优质的网络素养。
(三)政府应充分发挥网络监管的职能。
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社交法律法规,由于网络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交方式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而一些用心不良的网民会利用网络来散布一些不健康、不正确的信息,价值判断能力不成熟的中学生,对于这类信息并不能准确地鉴别真伪。建立健全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使一些不法分子不敢明目张胆的诱导中学生,起到清理社交网络的作用,为中学生的网络社交建立起一道“净化网”。
(四)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
坚决地推行网络社交实名制的工作。自从2008年我国确立了网络实名制的立法提案之后,各个地市开始了推进网络实名制的进程。一些网络门户,诸如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也开始了后台的实名制,实名制的网络社交对于规范网络行为有着诸多好处,尤其是可以减少谣言的流传,以避免中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新慧.中学生网络平台使用的现实思考[D].中北大学师范学院.
[2]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萊特.博客[M].洪慧芳翻译,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4]张梦.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中学生需求[D].贵州师范大学,2015.
[5]刘晓辉.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J].东方教育,2016,(0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