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2019-03-29 10:13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素养语文

郭思乐

生本教育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本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和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出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天纵之教》《思维与数学教学》《数学真理论》等数十本教育专著,在莫斯科出版俄文专著《数学思维素养》,主持编写了小学1-6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生本教育实验教材,初中7-9年级语文、数学生本实验教材,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種教育,怎么样才能说是做好了呢?简单来说,如果能够使得受教育者德才兼备、人尽其才,教育就做好了。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的行为。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我们要解决知识、能力、才具、识见、视野等问题,其中包含了价值观问题。清代诗人袁枚把它们的功能整合起来,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习近平同志在给各界青年代表的座谈会讲话里引用这句话并勉励青少年说,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有依靠丰富的见识来引导,才能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要取得成绩不是问题,而怎样获得成绩才是问题。我们把才、学、识总括起来,称为素养。“方能中鹄”包含了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素养出成绩”。发展素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关键。

素养可以看作是素材的加工能力,而这种加工能力只能在加工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这就要建立“素材加工”这种形态的课程。这种课程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素材(它的出现同时也就带来了加工的任务),一个是给学习者进行加工的时间和空间。前者可以称为“根”,后者可以称为“空”,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根加空”。“根加空”的结构就像移植发财树,只要有一坨根和一个相应的空间,树就能蓬勃生长,如果人为干预得太多,反而会影响它的正常生长。

这个判断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前景——所有学科、所有学段都可以按照这种思想进行改革。例如:“对数”的学习,学生只要知道2的3次幂等于8,对数学习就是把它写成以2为底、8的对数是3的形式。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如何把指数式写成对数式,或倒过来,把对数式写成指数式,以及各种名称之间如何对应就够了。然而,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可以处理的,他们自己会了,实际上就发生了生长和创造。这就是“根加空”,是生本教育的课程形态,可以看作生本教育的教学内容改革范围。我们改变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有方向有初始能量的情况下(有了根),在对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发展素养。经验表明,这样发展素养的过程是提高学业成绩的基础,走的是素养出成绩的道路。

素养出成绩是一条正路。我们把它叫作素养教育或者素质教育。如果说它是从人出发的话,那么另外一种教育方式,就是一切从考试出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近年来,因为很少进行应试教育或是素质教育的讨论,或者一讨论起来,素质教育方就是举手投降,所以不少人一边倒地说所有教育都应是应试教育,而把素质教育贬谪到就是唱歌跳舞一类的才艺,这是一种误解)。应试教育从目标到做法都围绕应试进行,它用分数化的严厉的量化管理,形成死磕死拼的教学管理方式。这种极端的方式也可以得到成绩,但那是一条歪路,因为它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整个社会人民素质的提高,甚至可以说,它并不能取得最优的分数,尤其进入考素养的时代更是这样。反过来,取得最优的成绩,却是生本教育可以豪迈地宣称的优越性。

生本教育用20年,从一开始到现在的实践,证明了存在这样一条素养出成绩的正路,我们必定可以实现“快乐、素养、成绩三丰收”。这三件事物是交织在一起的:快乐催生素养,素养带来成绩,而学习成长的快乐是人的天性。

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是为学生喜爱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的、学生把它视同自己的、学生能够据此取得最优秀成绩的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能够借此发挥向上成长的,创造知识的本性、天性和潜能。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区别于为了套考题而设计,也区别于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设计。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的、考本的、本本的教育,而是从人出发来思考教育。

从人出发的教育,首先是满足人的学习本能的需求。一位校长向我讲了一个小动物的故事:一种小虫子,大自然安排它吃树木顶端的嫩叶子,而且安排它出生不久就有若干天时间可以张开眼睛接受光的训练。通过这个训练,眼睛就开光了,它就有能力发现高处的嫩叶。如果错过了开光训练的时间,以后就要很费劲地来补偿。一旦小虫子有了好的开端,就可以享受尔后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吃食,并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简单来说,它就会在快乐中享受这种生活,热爱这种生活。学生的学习与小虫子的情况有相通之处,教师需要做得是让他们的眼睛“开光”。一旦达到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会自主并快乐地阅读、思考与表达。然而,这种目的不是浅层次的教育就能达到的,比如有的教育专家说,有了小组,学生就会学得很好。我们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学生从独自学到小组学,可能会有进步,但这种进步是有限的,只是同过去做低水平的比较而呈现的。想要有真正的大的提高,学生必须进入到学习、思维的深处,去同大自然给他的具体项目打交道,而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人性处理。这就是我们带有生本特征的课堂(课程)的本质。

这些课堂都有一个中心议题,我们要找到这个中心议题的出发点。学生只要把握了这个出发点,就能够把一个初生的知识发展为成立的、成熟的知识。例如:学生学习分式方程,只要明白什么是分式方程,然后去试探能不能用整式方程的办法去解决它,并研究会有什么例外,就够了。这就是这堂课的本质。这里不需要数学天才,只需要给他定向,给他时间。只要抓住了这样的线索,学生每一步的思考都会是他的成就。成就感越大,兴趣就越大。美好的学习生活,也为他的德育打下了最好的基础,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教学内容观——我们需要为了学生好学来处理教学内容。

在20年前开始的教学改革之中,我们并非首先解决形式问题,而是首先解决内容问题。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中,2001年开始就坚决地全面地去除了碎片化语文分析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教材特色,更是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或者说是符合我国中文教育历史传统的道路。在去除语文破碎分析的同时,教材保持了语文的实践性和整体性。如在《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的课后活动中嵌进这样一个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对它用词考究的地方加以肯定或赞赏,对其用词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尝试改进。”这就是说,即使在课文的练习中,我们也坚持摈弃作为规定动作的说教和分析,这就是我们对内容的设计。实践的效果是,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因此读了许多书,写了许多文章, 语文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也就是说,20年前开始的生本教育,我们就以改革教学内容,即把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作为核心。这就使得我们的课程内容极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好学”。20年来,正是由于这样的自觉,生本教育取得了非凡成就。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