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到释然

2019-03-29 12:05邓伊雯
祖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生观苏轼

邓伊雯

摘要:苏轼的人生观伴随着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而逐渐转变。本文梳理了苏轼外任杭州、徐州、湖州、黄州几个不同时期的词作中频现的“梦”意象,探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人生观之变化,可见苏轼对“人生如梦”的理解随着不同贬谪经历而逐渐发展成熟。

关键词:苏轼 涉梦词 人生观

苏轼一生波澜坎坷,其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风格息息相关。他一生创作了两千七百多首诗和三百五十多首词。其中涉及“梦”意象的诗词多达353首。就词而言,创作于熙宁年间的涉梦词共15首,元丰年间的涉梦词25首,元祐年间11首,绍圣、元符年间7首,未编年4首,涉梦词占苏词总数的18%。从凤翔初仕、外任杭州到乌台诗案,贬谪他乡,人生如梦、劳生若梦的思想逐渐发展成熟。因此,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梦”意象也蕴含了他不同的人生观。

纵观近年来学界对苏轼涉梦词所反映的人生观的研究成果,周方的《寄寓与超拔——解析苏轼言梦词》指出,苏轼涉梦词折射出苏轼积极旷达、物我两忘的人生态度。刘丽姣的《苏轼涉梦诗词研究》结合苏轼不同时期的生平经历较为全面且具体地分析了苏轼涉梦词的特点及背后蕴含的人生观。刘秀娟的《从苏轼词“梦”的意象来看佛禅思想之影响》重点分析了苏轼涉梦词中“空”“无常”观念对其人生观的影响。以上论文对苏轼梦词中的人生观有了不同程度和角度的探讨。本文则重点关注苏轼贬谪外任时期创作的涉梦词,分析“梦”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其人生观与思想的转变,从而纵观苏轼蜕变为豪放派词人的过程。

一、杭州时期:“君臣一梦”中的不平与期望

熙宁四年,三十六岁的苏轼正是年富力强的壮年时期。但他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外任杭州,开启为期三年的杭州通判之职。熙宁六年,他于富阳、新城巡查,放棹富春江上,作《行香子·过七里滩》。富春江为东汉隐士严光隐居之地,严光曾辅佐光武帝刘秀。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光武帝屡番打听,三聘而至京师,授其谏议大夫,严光不从,不久后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相比之下,苏轼作为名满京师的才子,满怀致君尧舜的豪情壮志,却不似严光那般为君王看重,只能被迫外任杭州,寄情山水。他有意忠君,君却将他外放。只能借《行香子·过七里滩》中“君臣一梦,古今空名”二句,抒发他对被贬一事的无奈与不平。他借严光与汉光武帝的典故来言说君臣之间的关系无论好坏都不过一场空而已,实属苏轼对自身处境的自我排遣和安慰。其背后的心态仍有对实现政治抱负的期望,愿能早日回京为朝廷效力。因此,杭州时期的苏轼仍未否弃原有的人生观。

二、徐州至湖州时期的“古今如梦”

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曾夜宿唐代名妓关盼盼的燕子楼,作《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上片中写到词人被鼓声叶声惊醒,梦醒之后倍感茫然,想要重新寻梦,遍寻小园却只余一片茫茫月色。下片由古及今,由关盼盼的新欢旧怨联想到自己的新欢旧怨,发出了“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感叹。他想到今日自己凭吊于燕子楼,自己归于尘土之后又会有谁在楼前凭吊自己呢?一切的尘俗恩怨和功名政绩都将化为虚无。词人自认自己是梦醒之人,但其矛盾的心态在词中却有所折射。他想到人生须臾,万物瞬息万变,不论自己处于何种境地,终究都是会像梦一般化为泡影。他因厌恶官场而感到忧郁感伤,自己希望从这一切中解脱而又无法解脱。“古今如梦”之感在这首词中可略窥一二。

元丰三年,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知州,第三次途经扬州平山堂。彼时距苏轼最后一次与他的恩师欧阳修见面已经过去九年,而距欧阳修去世也已过八年。陷入政治困境的苏轼来到平山堂缅怀恩师,写下《西江月·平山堂》,感慨时光之速,宛如弹指。下片化用白居易“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为“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了,人生在世也不过大梦一场。从“君臣一梦”到“未转头皆梦”,此时,苏轼的“古今如梦”之感更加强烈。对自己前半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三、黄州时期:从“人生如梦”的幻灭中寻求超脱

元丰五年是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的高峰,也是其心境转折的重要时间点。一方面,乌台诗案使他对于政治生活的希冀彻底幻灭;另一方面,这时的苏轼已逐渐从乌台诗案带来的惶恐与屈辱中走出来,并逐渐适应了躬耕东坡,休憩雪堂的生活。精神上的平和安宁与生活的逐渐稳定,促使苏轼开始寻求精神的充盈。在他创作的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梦”意象出现得更为频繁。

元丰五年正月,苏轼创作《水龙吟·黄州梦过栖霞楼》。上片描绘梦境——江水波澜壮阔,曾任黄州太守的闾丘孝终在栖霞楼宴客。笙歌笑语,乐宴繁华,故友风流自在。下片笔调一转,“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短短十三个字,便完成了梦境与现实的转换。此时,苏轼想起昔日的好友已致仕苏州。自己却仍在黄州。他的失落和惘然可想而知。他回忆与友人饮酒作乐的日子,梦到友人来看望他。梦境越是灵动美好,梦醒后就越发易感孤独惘然。从词人描绘的美好梦境与梦醒之后的感怀与失落中,不难感受到苏轼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元丰五年春,苏轼写下《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自稱陶渊明乃自己的前生。他与陶渊明一样,只有在梦境和酒醉时,反而能清醒地活着。这种巨大的反差折射出苏轼的现实生活不尽人意,既然人生如梦,过去的成败对错不过一场空罢了,只需效法陶渊明纵情田园,归耕终老。但事实上,苏轼与陶渊明的处境却不尽相同。陶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弃官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陶渊明尚且可以选择归隐,可苏轼即使归隐也无法回避现实的痛苦。彼时王安石虽已罢政数年,但章惇、蔡确等后期变法派执政导致政治生活黑暗。偏居黄州一隅的苏轼,极力表达自己的归隐意识,想要创造一个独立于世的精神空间。所以,他从陶渊明身上寻找自己寄托人生的方向。开始从“人生如梦”的幻灭中主动地寻求超脱。

元丰五年夏,苏轼游黄州赤壁,写下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末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道出了诗人此刻的人生观,不管是过去风流的英雄人物,还是现今早生华发,无力报国的自己,不过都是一场梦罢了。已经参透“人生如梦”的苏轼,洒一杯酒祭与江月,既告别过去虚枉追求的功名,也告别过去的自己,欲从幻灭中走向超脱。

元丰五年重九之日,苏轼与许君猷会于栖霞楼,依宋代官制三年一换,此时来到黄州将近三年的许君猷已经接到了调离的命令。徐君猷执政黄州期间,政绩斐然。他曾在逢过节时经常提酒菜与苏东坡小酌,也带着侍妾陪苏东坡喝酒弹唱。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醉蓬莱·重九上君猷》中,他“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两首词写作的时间相当接近,都于元丰五年重阳前后。面对即将离开自己的老友,想到将来的重阳节只剩自己一个人举盏独酌,苏轼不免感伤,自嘲劳苦一生不过如梦一场,世间万物都是转头的梦境,因此不必再提,我与许君只需饮酒赏菊,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就好。

重阳节过后,在《十拍子·暮秋》中,苏轼言“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更是将名利荣华都视为身外之物,得到也就罢了,得不到也不必强求。寻求超脱之感更加强烈。

总之,经历了乌台诗案,在政治道路几乎步入绝境的情况下,苏轼不得不效仿陶渊明,在山水和田垄之间寻找情感的寄托和宣泄,以求减轻矛盾的痛苦。“人生如梦”、“劳生如梦”的感怀,使其减轻了政治理想遭到践踏的惶惑,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短暂的超脱。所以,苏轼在黄州期间不再以梦寄托君臣之思,古今如梦,而是借梦的意象寻求对“人生如梦”的理解,从而达成人生困境的彻底解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轼涉梦词中梦意象所蕴含的人生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转变。苏轼自外任杭州以后,未来的几十年一直在变动与波折中生活。乌台诗案后,他虽然远离京城,但政治环境的变动也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他一直力求归隐但从未真正归隐,其原因就在于他心中依然还留有政治抱负和政治志向。但一次次的调任使他的希望一次次磨灭,他超脱归隐的愿望便随之一点点加深。早期,他借“君臣一梦”来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不满,对仕途仍怀复起的希望。在不断贬谪中,直至黄州时期,大量“人生如梦”的表达寄托了苏轼囿于现实的苦痛浮沉所带来的伤感,同时传递一种强烈的归隐、出世愿望。到诗人晚年时,人生已经和梦一样成为了虚幻的象征,苏轼对“人生如梦”的理解也进入了真正超脱旷达的成熟阶段。由此反思现存的诸多苏词解析中所谓的“旷达”和“超脱”,可能流于单纯地贴“豪放派”标签。应该注意到,苏轼正是在矛盾和释然中完成了从沉郁到超脱的人生观转变,才漸渐地蜕变成一位豪放派的词人。

参考文献:

[1]刘丽姣.苏轼涉梦诗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2]周方.寄寓与超拔——解析苏轼言梦词[J].晋中学院学报,2009,(02):10-14.

[3]刘秀娟.从苏轼词“梦”的意象来看佛禅思想之影响[J].名作欣赏,2013,(05):80-82.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人生观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