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良
2018年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折射发展与安全的辨证关系
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把发展与安全的辨证关系概括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2018年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折射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表现在中国综合国力、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法治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正是这种全面发展,为国家安全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从2018年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这个微观视角来看,也正好佐证了这个的真理。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高于同期美国18%的贡献率。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从科技实力看,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从设施看,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G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無论是“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试航”还是“中央军委南海阅兵”事件都是中国全面发展的彰显和结果。而这两大事件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海洋安全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特别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并公布施行应然而生,这必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的必然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并公布施行”事件 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凸显法律对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的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既是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必要措施,也是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事件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凸显党和政府对国民安全的重视。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日益强盛,特别是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日益完善,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高效完成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使命任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武警部队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调整武警部队指挥管理体制,优化力量结构和部队编成。“武警部队改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事件 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凸显武警部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的独特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极大保障,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崔永元屡揭娱乐圈最高法等多重黑幕正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人民参与政治的集中表现。“崔永元屡揭娱乐圈最高法等多重黑幕”事件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决心。
另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没有重视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和不断提升安全能力,安全事件时而发生,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诸多挑战。
中美建交近40年来,中美经贸合作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交融的格局。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1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5837亿美元,是1979年建交时的233倍,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7倍多。正是中美双方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一些专家学者和官员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强化安全能力,未能防患于未然,当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冲突时,大有措手不及之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美贸易摩擦是中国安全能力弱化的结果。伴随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 “中美贸易摩擦”事件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凸显公众对大国关系恶化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挑战的关注。
“加拿大拘留华为CFO孟晚舟”其实质是中美贸易摩擦的继续和扩大,是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的全面打压和遏制的集中表现。“中美贸易摩擦”事件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充分说明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缺乏安全意识,不注重安全能力提升,最终会酿成安全事件,对我国科技安全、经济安全和国民安全造成严重挑战。
作为与老百姓生命和健康安全紧密相关的领域,疫苗行业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瑕疵,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和治理,然而,“长春长生疫苗事件” 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凸显该领域重发展轻监管,安全能力不断弱化,最终演变为安全事件,极大损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客观地讲,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如何审慎使用该新兴技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长远福祉。“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事件 被公众选定为十大安全事件之一,凸显民众对人类安全和科学伦理的关注。
改革开放40年,官方“发展与安全”关系的认识变迁
总的来说,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对“发展与安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割裂-关联-辩证”的演变过程。
(一)重发展轻安全:割裂二者联系阶段(1978年—2003年)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上来,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于国家安全问题则关注度有限。1983 年,中央政府首次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国家安全”一词。1986 年,中共中央首次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提及“国家安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首次出现“国家安全”术语。1993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2 次“国家安全”。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只是使用“国家安全”的术语,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根本没有界定,甚至用“安定团结”、“社会政治安全”、“祖国安全”等术语来表述“国家安全”的内涵。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中共十二大报告中的“保卫祖国安全”以及中共十三大报告中的“维护安定团结尤为重要”等等。
(二)以发展为主安全为辅,强调二者的关联性阶段(2003年—2012年)
2003年9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国家行政管理学院省级干部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上作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重要讲话。他说:“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央政府强调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标志着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开始把发展与安全统筹来考虑,因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必然涉及诸如社会安全治理和国防、公安和情报等公共物品的提供等安全问题。
2002 年以后,中共中央的国家安全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是“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这表明非传统安全因素纳入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的视线。2004 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再一次提出“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共十八大又把非传统安全问题扩展到“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这标志着中共中央国家安全观逐渐由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转变。这种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全面审视国家安全问题,并对发展与安全关系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
2006年以后,中国国防白皮书和党的重要文献开始进一步把发展与安全统筹考量。 2006年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依据发展与安全相统一的安全战略思想,……统筹发展与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发展利益”。 “统筹发展与安全”第一次成为官方文件中的正式用语。201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把强调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把发展与安全并列开来,进一步突出发展与安全的关联性。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把发展与安全关联起来,但强调发展与安全二者的地位非平等性,即以发展为主安全为辅。
发展与安全并重,强调二者辩证关系(2012年至今)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思想。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习近平第一次完整阐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他说:“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2018年4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进一步强化“发展与安全” 的辩证关系。
中共十九大报告不但繼续强调“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而且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升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进而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辩证地思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把发展与安全置于相等的地位,发展与安全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