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良
从海派面塑创始人赵阔明到他的长女赵艳林,再到他的外孙陈凯锋,祖孙三代人默默地延续着海派面塑这项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深入到中小学手把手教徒弟,在网上做直播,始终坚信:只要手中有一团面,“面人赵”就不会被湮灭。
牵挂一辈子的事业
赵阔明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做过堂倌、小贩、轿夫、车夫等多种职业。19岁去天津谋生时,遇到第一个师傅韩亮英,跟着他学捏面人。不料7个月后,师傅过世了,把面塑的工具、材料都传给了赵阔明。为了糊口,赵阔明白天拉黄包车,夜间在油灯下,琢磨怎么捏好面人,向糕点铺子的面点师学捏糕团,终于有了收获。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32岁的赵阔明在天津成为当地的“面人大王”。
上世纪30年代,赵阔明到上海闯世界,从摆地摊开始卖艺。赵阔明捏的面人造型精美,而且他还擅长讲故事,边捏边讲,大人、小孩都爱围着他。当时,上海南京路永安公司老板觉得这是个招揽生意的牌子,就邀请赵阔明在永安公司设立专柜卖面塑,大受欢迎,在商场内开过几次面塑展览会。之后,赵阔明结识了颇有名气的雕塑家潘树华,赵阔明吸取他的雕塑技巧,用于面塑创作,从而使面塑技艺更上一层楼。不久,便成为上海公认的面人第一高手,人称“面人赵”。
新中国成立后,赵阔明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专注面塑技藝的拓展。赵阔明开创了面塑的揉、捏、搓、捻、拧、挤、掐、拉的手掐八法,用以指导后人学艺。他独创了挑、按、粘、嵌、刮、戳、滚的工具八法,以及调色、配色等一整套面塑技法,还解决了面塑防裂、防霉、防蛀的三大难题。经过多年努力,上百次试验,终于延长了面人的保存期。赵阔明不但社会阅历丰富,而且细心观察生活,他对戏剧人物以及古今中外各类人物,塑造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赵阔明的面塑被称之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前苏联著名画家茹柯夫曾来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参观,看到赵阔明捏的面塑人像,兴趣大起,拿出纸笔来为他速写。赵阔明一边盯着茹柯夫,一边把双手放在桌子底下团捏,不一会儿,凭手感捏就出了一个神形毕肖的茹柯夫,令茹柯夫惊呼神奇!
赵阔明的长女赵艳林说:“父亲捏面人一辈子,也牵挂了一辈子,甚至在他弥留之际,手里还捏着一个面娃娃。”
记不清教过多少孩子
赵阔明早就认为大女儿赵艳林是个特别肯钻研的好姑娘,自己能做到的她也能做到,不仅能把他的技艺传承下来,还能不断出新,真正做到了艺无止境。赵艳林在父亲赵阔明的劝说和引导下,一步步走上了面塑艺术之路。她不仅随父亲学面塑,还学国画、练书法,有时还跟着父亲去看戏当票友。在父亲精心培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赵艳林很快掌握了面塑的要义。从上世纪60年代起,其面塑作品《荷花舞》《白蛇传》《梁祝》等便频频亮相各大工艺美术展览,并作为礼品送往60多个国家。赵艳林还先后应邀出访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地讲学。
1981年,赵艳林赴美访问表演,其精湛技艺引来观众的赞誉,几乎每捏一个面人都引来一阵欢呼。在旧金山,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带来了用一层层棉纸包裹的面人,说是他在1931年从中国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请她修补一下。赵艳林看到那些笑眯眯的老寿星、江边垂钓的老渔翁、黛玉葬花等面塑,认出了这是父亲的作品。当翻译告诉老人,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面人赵”的女儿时,老人惊喜不已,又收藏了赵艳林的几件作品。
就在那一年,81岁的赵阔明去世了,赵艳林接过了传承的重担。
作为“面人赵”的第二代传承人,赵艳林四处拜师,雕塑家张充仁、动画艺术家万籁鸣都是她的老师。在赵艳林手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佛仙怪,无所不能,堪称神奇之手。她创作的核桃壳和火柴盒内的微型面塑,高度只有1厘米。
60年来,赵艳林一直在少年宫和学校担任教师和辅导员,究竟教过多少孩子学面塑,她也数不清了。一些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跟着她学到大学毕业,是面塑开启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之路。
让老手艺焕发新魅力
赵艳林的儿子陈凯锋从小跟外公赵阔明一起生活,赵阔明喜欢拿着小面人逗他玩。耳濡目染下,陈凯锋7岁就开始做面塑、玩面人,8岁就在少年宫表演面塑。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如今在上海市北郊学校担任美术教师,和外公与母亲一样,传统戏剧人物面塑,也是陈凯锋的绝活。作为“面人赵”的第三代传人,他把面塑这项传统的手工艺带进了校园。多年来,培养了数千名面塑爱好者。他深有感触地说,教学面向孩子,所以作品一定要吸引他们,让他们觉得可爱,才愿意去学。
谈及面塑传承人的问题,陈凯锋有自己的看法:“我不会强迫子女继承面塑技艺,也不会抱着技法不传外人的老思想,通过社会普及,定能找到真正热爱面塑的传承人,这个人是谁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要将我国的面塑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