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念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经过6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已经与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18份合作协议。2019年4月中国将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那么,“一带一路”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什么?“一带一路”的发展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中国又应该怎样推进“一带一路”,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志民教授。
“一带一路”建设把对外开放推进到新阶段
《领导文萃》: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将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从国内视角看属于改革开放的范畴,准确地说是对外开放问题。您能否解释一下“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二者的相互联系?
王志民:现在人们,甚至包括有些专家讲起“一带一路”,都只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的公共产品,这没有错,但我认为不全面,因为缺乏国内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我国人均GDP150多美元。而40年后的今天,人均GDP约9000美元,中国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已经是排行第三名的日本的两倍还多。1978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97.5亿美元,现在是两万多亿美元,增长了230多倍,中国还是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GDP也经不起平均,所以中国人均GDP还不高,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中端水平,亟待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距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很大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好解释“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的相互联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永无止境,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却是有阶段性的。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实践发展、理论指引、社会发展、国际经验等四个视角来理解“一带一路”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相互关系。
首先是以实践逻辑来分析。1978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意义非常重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准备。回顾历史,40年的改革开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始于1978年,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为开端。建立特区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试点,发挥了窗口和示范作用,中国的国际产能合作承接了国际产能转移,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阶段大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概是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框架下,利用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三阶段起始于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该阶段对外开放的特点是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2017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达到1.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开放开始了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实现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其次是从理论逻辑分析。任何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带一路”是顺应“中国强起来”以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历史背景而做出的重大抉择。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梦”是中国的梦,离不开对外开放,只有与世界梦对接在互利共赢中才能实现。“中国梦”对接“世界梦”,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设想。
再次是从社会逻辑发展分析。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提出“三步走”發展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2000年,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这个总体小康社会,实际上是全国人均GDP和GNP达到800美元。但要注意,这只是平均值。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城乡、地区、行业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现在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到2035年,把2050年目标提高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最后我们再从国际经验的逻辑分析。总结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经验,我们会发现,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社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还出现政治上的动荡问题,被概括为“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一种说法叫“拉美现象”,我们必须警惕并防范。“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相关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未能深化改革。如何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改革开放中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当今国际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世界秩序正在重组,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已经具有议题设置能力。从国际视角看,“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
“一带一路”的世界影响
《领导文萃》:“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到底给世界带来什么?
王志民:“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来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建设内容集中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领域。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政策沟通方面。“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是通过政策沟通得以形成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进而推动各个层面及各个领域的合作。哈萨克斯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方,也是最早与“一带一路”实施战略对接的国家。2014年12月,中哈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之后,中哈签署《产能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政府间框架协议》《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等一系列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8月,中国已经与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18份合作协议,涵盖了亚、欧、非、拉美及南太平洋地区。中国还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建立起包括人文合作机制、政府部门间合作机制及投资合作委员会、能源合作委员会等政策沟通机制。
第二,设施联通方面。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总体发展态势。2017年11月,中国与缅甸达成建立中缅经济走廊共识。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六大经济合作走廊正在有條不紊地推进,且取得诸多早期收获;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等六大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成就最为突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合作已经打造出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互利共赢样板;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缘特点,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一批区位优势突出并有支撑作用的重要港口。如今,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及中欧班列的开通,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形成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
第三,贸易畅通方面。近年来,“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今,我国已成为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布《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各方就“畅通、高效、共赢、发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达成共识,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并强调“愿通过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新业态、促进服务贸易合作,推动和扩大贸易往来。”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4403.2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6.2%,同比增长13.4%,高于我国整体进出口增速5.9个百分点。五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1%。
第四,资金融通方面。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权威研究显示,2016-2020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资金需求10.6万亿美元。 我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广泛响应,彰显出“一带一路”的“人和”效应。截至2018年8月,亚投行已经发展到87个成员国,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平台。亚投行成立以来共投资28个项目,投资总额54.3亿美元。丝路基金目前已签约17个项目,承诺投资约70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为“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提供融资,各大商业银行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提供支持。截至2018年6月,仅中国银行就跟进600多个“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实现授信新投放约1159亿美元。我国如今已经在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人民币清算安排,有11家中资银行在27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1家一级机构。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都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第五,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中国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坚决反对赢者通吃的霸权主义义利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强调:尊重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创造,“推动‘一带一路多元文化深度融合。” 如今,我国已与沿线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并建立不同形式区域性的对话机制。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融入当地社会,树立社会担当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使沿线国家的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且正在“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领导文萃》:很多人都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您觉得发达国家可以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吗?
王志民: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沿线国家合作共赢。中国的确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之道首先是淘汰低端产能,但我国的中高端产能同样存在过剩问题,这些产能在国际分工中有着很强的比较优势甚至绝对优势。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拥有诸多优势富裕产能,性价比非常高。工业化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逾越的阶段。许多沿线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迫切希望建成全面工业体系。如果将一些产能因地制宜地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快就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并适合其市场需求,不仅能够极大地解决就业问题,而且推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原材料工业生产虽然出现产能过剩,但多为优势产能。譬如,我国95%的水泥企业已经完成了生产技术的升级改造,已经实现了98%的水泥由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技术和环保指标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都特别希望我国提供水泥、钢铁等方面的技术和设备。
如何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领导文萃》:“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成为现实。有一句话,理念引导行动,“丝路”决定出路。您认为中国以什么理念来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
王志民:“一带一路”已将改革开放推向新时代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化为行动,由愿景变为现实,正在形成由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总体布局。新思路推进新丝路。“一带一路”是路,也是道。如今,“一带一路”理念已经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果文件。“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已经成为沿线国家的大合唱,这就要有一种新的秩序来规范,这种理念和秩序可以定义为“丝路新秩序”。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以“丝路精神”理念为引领。
“一带一路”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承载着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繁荣的梦想。数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上升至人类文明宝贵遗产层面。丝路精神,具体可以解释为: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根本,互学互鉴是手段,互利共赢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以“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基础。
与沿线国家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地缘经济理论的创新和丰富,将推动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以实现沿线国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并将其作为全球治理的观念。的确,“一带一路”倡议理念在先,重在实践,就要求沿线国家携手应对挑战,合力化解威胁,共同承担责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是通过这种“结伴而不结盟”的形式,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模式。中国正是通过这种“结伴而不结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建立命运共同体。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
“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历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使命。中国历来反对赢者通吃的霸权义利观。“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一种义利观,也是一种发展观。中国已将“计利当计天下利”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治理观,在合作中兼顾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弘义融利,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第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坚持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商,就是共商合作大计,具体就是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出发,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寻找不同国家的利益共同点,集思广益,从而达成共识;共建,就是共建合作平台,具体就是要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及劳动力等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齐心协力,实现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共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是共享“一带一路”的合作机遇与发展成果。
第五,“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要求尊崇自然以实现绿色发展。2017年,中国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必须深化在环境气候领域的合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包括科教文卫在内的人文交流,才能使“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更深入和更久远,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更牢固。“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地体现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致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沿线国家人民健康,开展包括防止传染病等领域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同样需要智力支撑,因此必须着力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以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又促进地区与世界和平。
第六,“一带一路”建设填补现有国际秩序的空白。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现有国际秩序,中国崛起也必须依托现有国际秩序。现有国际秩序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国也是现有秩序的建设者,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国际秩序也有诸多空白需要补充。比如目前的国际合作开发平台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均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有效补充,并得到来自包括众多发达国家的认可和参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无疑还将创新一系列规则,如信息和通讯领域仍然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
第七,“一带一路”推动和建立互利共赢的新机制。
国际机制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机制有双边合作机制,也有多边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与单个国家的战略对接(如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的战略对接、与蒙古“草原之路”的战略对接等),“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开始与包括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与16+1机制的战略对接等双边机制和多边机制的战略对接。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中国-中东欧国家银行联合体、丝路基金等融资机构,成为国际机制推动“一带一路”重要依托。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领导文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问“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关系?
王志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同样需要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两个构建”,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新型国际观,也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治理观,可以说是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战略的核心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国际安全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却属于全世界。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和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的时候,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解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即“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之前的2015年,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曾说,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两条主线”是要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
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及“一带一路”,并將“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内容写进党章,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反映出党和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一带一路”分别以全票通过写进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这标志着“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上升至国际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
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后危机阶段,西方经济陷入“新平庸”,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世界经济复苏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美国则先后退出TPP、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政联盟等等,国际公共产品匮乏问题日渐突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将为全球治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是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实现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一带一路”的提出并得到广泛响应,标志着中国具备了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和对合作机制的塑造能力。中国不仅被全世界有识之士视为国际体系的稳定力量,也被认为是促进共同发展的推动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照顾沿线各国的利益关切,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进而形成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经济利益作为国家首要利益日渐突出,而中国沿价值链上移,也将使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就国内经济发展而言,“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构成优化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四大战略;就参与全球治理而言,“一带一路”是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带一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推动和建立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形式形成一种新型价值观和治理观,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21世纪国际合作与地区合作提供新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将为全球治理树立新范本,提升我国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